阿尔卑斯溶冰(“东北绿肺”深呼吸)

四川小唐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格苗 丁继武 李成业 张晓霞 通讯员 尹立武

今年8月,酝酿已久的《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5~2024年)》正式印发实施,对我国这个最早、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明确提出了促进生态保护,改变直接获取长白山资源发展的传统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要求。

作为东北亚大陆的最高山系和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之源,长久以来,长白山以其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保障着东北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被誉为“东北绿肺”。那么,在改变过去直接获取长白山资源发展的传统方式的过程中,该如何把握发展方向、吐故纳新,寻找“绿色转型”经济增长点?

9月底,“绿镜头·发现中国”采访报道组一路东行北上探访长白山,感受到这片古老“绿肺”的年轻与清新。

从踪影难觅到“王者”归林:一减一增见衰荣

绵延的森林,密布的河流……沿着二道白河小镇的盘山公路一直往上,一路上天蓝得通透,云走得飞快,使人宛若置身仙境。从二道白河到长白山景区北山门,再换乘旅游公司的统一中巴车前往山顶,风景在我们的视线中依次铺开变幻:先是叶子还绿的树高大笔直,密密匝匝;接着是五彩斑斓的岳桦林,白色的树干在山风常年吹拂下多变曲折;再往上则是苔藓般的矮丛中生长着珍贵的红景天。 据同行的长白山气象局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结构复杂的垂直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吸水能力,平均每公顷林地年均持水量达2000立方米,直接径流仅占14%,能够有效保持水土、防止洪涝灾害、吸收二氧化碳。

鉴于长白山在东北亚地区温度和湿度调节、降解污染物、削减温室效应等方面的作用,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原则,牢固树立“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以合理开发促进有效保护”的理念,以保护好其自然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长白山各方精诚合作。吉林省气象局局长赵国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气象部门为长白山保护区提供了全面、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并仍在为不断满足长白山地区生态建设、森林防火和旅游等气象服务需求而努力。

今年7月1日,长白山气象局与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共同建设的区域气象自动站正式开始采集、传输资料。另一个由吉林省政府主抓的重要项目——长白山生态气象观测站,虽然由刚成立的长白山气象局主要承担,但其站址选择、观测要素确定和观测结果应用却涉及林业、环保、科学院等多个部门。该站建成后,常规观测要素和碳汇通量、负氧离子、云中液态水含量、梯度风等生态环境监测因子将对长白山生态保护产生重要作用。

吉林省环保厅控污处处长王朝霞告诉我们,如今保护区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保护区被确定为全国东北虎种群恢复优先区。然而,很难想象,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长白山区东北虎、东北豹等物种急剧衰减,一些野生动物一度难觅踪影。

这种情况与林区的大面积采伐不无关系。新中国成立后,长白山林区成为重点国有林区之一,为全国生产建设提供木材,但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当地人保护动植物的观念薄弱,上山打猎、采摘的人很多。

在保护区干了十几年的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武耀祥对2000年左右第一次开展的搜山拆除猎套行动至今印象深刻。那次,保护区里搜出的猎套多得惊人。动物不小心踩上一脚,便只能束手就擒了。

这些年来,政府和人们的保护意识已在加强,措施也愈加严格。在国务院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涵盖了多种保护措施,其中提到,2015年起将全面停止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的天然林主伐,以恢复和提升林区生态功能为核心,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强化森林管护与保护,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推进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保护,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

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梁金花告诉记者,林业局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进一步恢复长白山林区生态系统,对安图、抚松县内的原始森林采取“全封闭”方式,严禁木材采伐,严禁破坏植被,严禁猎捕动物和捕鱼,严格控制新公路的建设,除旅游居住地外尽量减少人类居住和生产痕迹,撤离在一类区域的全部从业人员及家属。而对二类过渡区,对此类区域采取“半封”方式,减少和停止商业性采伐,整个区域要为动植物生长、生活留出足够的空间。

“现在,不仅俄罗斯的东北虎来中国串门,在珲春等地定居的东北虎也去俄罗斯串门。黑熊、棕熊、紫貂、马鹿、中华秋沙鸭越来越多……”聊起保护区这几年的变化,武耀祥高兴得像个孩子。

林子长起来,动物才归来。“保护好长白山自然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这是长白山这座天然绿色生态屏障得以筑牢的前提和依托。” 梁金花说。

“东北绿肺”深呼吸

(长白山雪景 大卫/摄)

从“伐木人”到“护林员”:“绿色转型”中的舍与得

今年3月27日,长白山森工集团运出了林区的最后一车商品材。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林子长起来,动物也归来,人怎么办?现在树不让碰,野物也不让吃了,连景区内宾馆都被拆了,人靠什么生活?

“在林区生活了一辈子,什么季节上山采什么门儿清,这已变成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伐木、打猎、采山货,曾是长白山当地人正常的生存手段。一段时间里,他们有些发懵,伐木、打猎、采山货,有什么不对?半辈子就是这么过来的。

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开发长白山?“舍得眼前的利益才会有长远的发展。”武耀祥说。

停伐,是“舍”的重要一环。长白山等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时代已经到来,“二次创业”也因此成为林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考题。因为保护,绝不是“封禁”那么简单。

武耀祥说,仅保护区管理部门每年就要招录300多名保护工人。梁金花还介绍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过去的林业职工将逐步转移到植树造林和发展接替产业上。

大多数林区居民已认识到,只有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作岗位也才能持续性存在。虽然山里的自然资源不允许被直接利用,但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不断吸纳劳动力。

“东北绿肺”深呼吸

(长白山雪景 大卫/摄)

旅游业发展带动的就业增长也不可忽视。

秀美的山景,神秘的天池,灵动的瀑布……作为知名旅游老品牌,长白山拥有绝佳的旅游资源。在“保护第一”理念的引导下,“观光在景区,休闲在外围”是长白山发展旅游的规划,而“外围”就是着力打造的休闲区域,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正如长白山旅游局市场处处长张东辉所说,目前正一边打造二道白河国际知名旅游小镇,筹备T20世界冰雪小镇联盟峰会,一边为2022年冬奥会国家冰雪训练基地大力开发冬季冰雪项目。长白山冰雪嘉年华、森林音乐节,住宿、饮食,哪一样不是在带动当地人就业,哪一样不比砍树、捕猎赚得多、赚得长久?

吃山吃水,就要吃得山长青,水长流。

未来水源地:长白山的另一份恩赐

长白山矿泉水的水源处于长白山原始森林腹地,多自涌泉,长期天然矿化,那里树木葱茏,是当今世界仅存的几个没有被污染的最佳原始水生态环境之一。国际饮水组织将欧洲阿尔卑斯山区、俄罗斯的高加索山区和中国长白山区并列为世界三大优质矿泉水产地。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水源地之一,这里于2001年建立了中国首个省级矿泉水保护区——长白山天然矿泉水靖宇水源保护区。

在靖宇县,刚刚开始有发展水产业这个打算时,县政府时任领导就决定,不要小企业,引进的第一家企业必须是大企业。十几年前,为了说服某个当前市场上的大品牌来靖宇投资建厂,县领导一趟一趟去那家公司,全力做好各种配合和服务。大品牌入驻后立即吸引来同样层次的诸多企业,才使得无论是在水源地保护、基础设施完善、水产品加工质量上都有了较高的起点,从而带来了良性发展。

换上厚厚的雨靴,在靖宇县保护区科技科科长吴世利的带领下,报道组一行十余人乘车进入长白山天然矿泉水靖宇水源保护区。下车后,记者再沿着茂林间的一条泥泞小路走上一个多小时,去探访保护区里最大的矿泉水基地——人迹罕至的白浆泉。

清冽的泉水不断从地下涌出,水里的每一颗小石子清晰可辨。泉水旁边的秋叶红得很是艳丽,水中是明亮的倒影。

这里的水源自地下深层火山岩,经千年循环、溶滤、吸附等过程,水质极佳,且其温度长年保持在8℃,保证了水中矿物质成分及含量的相对稳定。

丰沛的降水从天上落到地下,被浓密的森林植被挽留,流向河湖的步伐慢了下来,更多的水渗入地下,与地下的火山岩产生化学作用,再通过裂缝涌出,就变成了一个个天然矿泉水的自涌泉。

这一进一出,需要20年到60年的时间。“你们能想象得出吗?今天我们喝的是50年前的降水,那么50年后,就取决于今天的降水了。” 未来降水量的变化,是大家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决定开采量的重要依据。长白山矿泉水储量丰富,已勘查并通过国家级或省级鉴定的矿泉水点有177处,日总允许开采量为28.77万吨,适合大规模开发。

如今的长白山矿泉水经过大企业的“搬运”,成为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人可以享用的财富,但这些水还能流多少年?

这几年,吴世利意识到,大气环境的变化是个整体。当想了解更大范围的气象数据时,他就去气象局要观测资料,一来二去,还与靖宇县气象局局长董刚成了朋友。当听说在7月1日试运行的中国气象数据网上就能免费获得气象资料后,他显得特别高兴。

9月20日,被誉为“东北最美高铁”的长珲城际铁路(长春至我国最东端的边境城市珲春)正式开通运行。

告别巍巍长白山,一路上,我们一直都在思索:什么样的开发才是真正合理的开发?到底该如何看待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的关系?当车窗外“以生态保护为根本前提,以旅游业为龙头引领,以文化和特色资源产业为两翼支撑,矿泉水产业为引擎推动”的巨幅大字一个个从眼前掠过时,我们仿佛看到,古老的长白山,在绿色转型的路上,借助“一带一路”和“东北振兴”的区位发展优势,绽放出年轻的活力,驶向宽阔无边的未来。

“东北绿肺”深呼吸

(长白山雪景 大卫/摄)

记者评述:生态建设需要长远目光

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成、某种生物的存续,往往需要上千年、上万年,但毁坏就在旦夕之间。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修复的过程将无比漫长。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于近日印发的《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5~2024年)》明确提出,大力保护自然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其在源头保护、大气调节、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态涵养功能,以及到2024年实现一批特色鲜明的接续替代产业成为林区经济新支柱的总体目标。“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以合理开发促进有效保护”的理念跃然纸上,始终贯穿字里行间。

近年来,长白山景区不再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观光点,而是考虑扩大缓冲带范围、留出相应的修复空间……在实地探访长白山、靖宇矿泉水基地,在向当地环保、旅游部门和靖宇水源地管理部门及专家了解该地区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的过程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直接获取长白山资源发展的传统方式正在改变,从观念到行动,“保护第一”的原则在经济转型和生态建设过程中践行。可以想见,它也必定会成为未来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主流模式。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作为我国重要商品木材产地,长白山林区曾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纵观其间的发展,正是1965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才有今天这么一方腹地,使之基本上维持了原貌,并使我们在这里谈论长白山生态修复有了可能。

这便是所谓的“先见之明”。想在前面,意味着不盲目,不短视,在未来的生态建设中尤应如此。(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七天天气预报看这里!!!-----链接地址:http://3g.newweather.com.cn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中国气象局,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0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