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无忌窃符救赵引魏国入歧途?

浮光掠影知识网

  就在刘邦中阳里读书求学渐渐长大的时候,战国七雄却在悄没声息地此消彼长。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战国七雄错综复杂此消彼长,一日不思进取便是坐以待毙。更重要的是,图谋发展壮大的路走错方向,越是卖劲努力,越是自取灭亡。远在两千里之外的秦国咸阳,面对曾祖父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毫无目的的穷兵黩武,败光了商鞅变法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家当,诸侯联军还在函谷关猛攻,十三岁的小儿秦王嬴政一刻不曾懈怠。他在惨败中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在宗亲大臣母后面首胡作非为,列国封堵联合打击等诸多错综复杂中,寻找治乱的方法突围的途径。而在这个时候,魏安釐王却与弟弟魏无忌明争暗斗,在国家发展战略上游移不定。楚考烈王和相国春申君黄歇则忙着生儿子继承王位传宗接代。

  一个国家能不能发展壮大,关键是目标正确,佐以切实可行的途径。然而不幸的是,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魏安釐王和他那名满天下的弟弟魏无忌却针锋相对。两个人的不同看法,除了远见智慧之外,正好也体现出当权者与在野人看问题的基点差异。

  魏安釐王主张和秦击韩,收取眼前利益扩大地盘,先壮大自己的实力,然后再与列国争雄(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魏无忌则仇秦,刻骨铭心地仇秦。他认为秦国有虎狼之心,不讲信用,只有联合包括韩国在内的诸侯列国,合纵击秦,彻底消灭秦国,才能永绝后患。这才是魏国长治久安,已而发展壮大的正确道路(秦与戎翟同欲,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是故臣愿以从事王,王速受楚赵之约)。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魏国地处中原,四面无险可守,魏安釐王在位三十四年,在他眼里,魏国的敌人不只一个秦国。他要在列国的夹缝中求生存,自然有个合纵连横的选择。谁是眼前最要紧的敌人?显然不是秦国。在魏国危急时谁可以为援,而不会落井下石跟着分赃?自然也是与魏国并不接壤的秦国。灭亡魏国,赵国、齐国、楚国,甚至韩国因为与魏国接壤,立刻就能参与分赃得到好处,他们才是最危险得敌人。所谓远交近攻,魏国就应该结交秦国,向跟前最弱小的韩国下手。吞并韩国,壮大实力,才有本钱与秦楚赵齐周旋。在这方面,魏安釐王已经有成功的经验。魏安釐王十一年,齐楚联合攻魏,大梁危急。魏安釐王派使臣求救于秦(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九十多岁的老臣唐雎说动秦昭王发兵,这才保住了大梁,使魏国渡过亡国的危机(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魏氏复定)。

  魏安釐王要攻韩取地也是有可操作性的。秦国自秦昭王四十七年白起攻野王城开始,出动大军在河内与赵国大战。一直到秦昭王五十年,五年河内大战,秦军死伤惨重(死伤过半国内空),主力被困邯郸城下。进,攻不下邯郸。就此撤退,秦昭王又抹不开一张老脸。赵国由于担心齐国、燕国,包括魏国可能趁火打劫,也不敢全力反击。邯郸战役遂成僵局。若是叫这种局面僵持下去,正好给魏国可乘之机。由于前有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擅自将上党献给赵国,引发长平大战得罪了秦昭王,魏国正可以打着替秦国惩罚韩国的旗号,发兵击韩。又由于韩国丢失了上党,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国土和兵员,一举灭亡韩国是有可能的。此时魏将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屯兵于邯郸附近的邺城,离邯郸城不足百里,名曰救赵,实际是在观望。若秦胜赵败,则趁势击赵,分亡赵之利。若赵胜秦败,则顺势张救赵之名击秦,以收复河东之地(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如此一来,不论哪头得手,魏国都能包赚不赔。

  魏无忌在野之人,自然又是另外一种思路。魏国由盛转衰始于一百年前的商鞅变法。商鞅原本是卫国的王子,投靠到魏相公叔痤的门下做了中庶子。后弃魏赴秦,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在秦国变法创新,废分封立郡县,使秦国一夜之间强大起来。秦国强大之后,首先就是向东发展,夺取了魏国的河西之地。跟着秦国人又东渡黄河,占领了魏国的河东之地,迫使魏国放弃位于河东之地的都城安邑,东迁至今天的大梁,魏国从此走向衰落。故而在魏无忌眼里,商鞅这是小人得势奴才造反,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那是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这是家仇。秦国夺取魏国最富饶的河西之地与河东之地,使魏国失去了一多半国土,被迫迁都实力大衰,不得不在大国的夹缝中屈辱求生,这是国恨。还有一条更是叫魏无忌这等王公贵族切齿痛恨的,那就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废分封立郡县。这要是叫秦国人强大了得逞了,把秦国那套用在了魏国,岂不是等于刨了老根挖了祖坟吗?废分封,魏无忌这等无官无职的王公子弟岂不就贱如贫民了吗?其子孙再没有祖荫可以世袭,如何还能潇洒而为人上人?故而魏无忌对秦国恨之入骨,无论是家仇国恨,还是为了子孙后代,都应该灭了秦国,永绝后患。所以魏无忌反复进谏魏安釐王,要合纵击秦。对魏安釐王说的最多的也是秦国无道,如若不除,国无宁日。

  魏无忌进谏魏安釐王的话,《史记·魏世家》用了一千多字详细记载,看上去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无奈魏安釐王对此总是犹犹豫豫,不能痛下决心。既没有驳斥拒绝魏无忌合纵击秦,也没有力排众议推行自己的和秦灭韩。跟秦国也总是拉拉扯扯,打打和和。对他这个能耐的弟弟的一片忠心,也总是提防压制(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围邯郸,兄弟二人关于国家发展道路近二十年的争论,突然到了现实对立,不可调和,且千钧一发的地步。魏无忌决定破釜沉舟,魏安釐王却浑然不知。

  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就在邯郸城下不足百里,若是赵国显出败相,或是秦昭王许以魏安釐王更加诱人的利益,亦或是什么无法预料的意外发生,晋鄙就是一支夺命的利箭,灭国的阎罗。晋鄙出手攻邯郸,赵国必然无法抵挡两面夹击,邯郸城破,赵国灭亡,那时再想要合纵诸侯消灭秦国,无疑就是痴人说梦了。亡秦不得,也就等于自己一贯倡导的合纵亡秦战略的错误与失败。到那时,秦国人南下灭魏,国破家亡,死无葬身之地。纵使秦国人不立刻南下灭魏,哥哥魏安釐王痛定思痛,决心效法商鞅废分封立郡县,同时学习秦国人不论贵贱唯才是举,不再叫王公贵族掌握国家,自己一个没有封国的王弟,拿什么来养门客彰显势力?无官无职,无权无势,没有世袭特权的贵族,拿什么显示尊贵?贱如平民,死无葬身之地,甚至还不如。被秦灭是与国家同殁,青史留名,死得其所。沦为平民死无葬身之地,则生受屈辱,死不如猪狗。所以,魏无忌决定不顾一切,窃符救赵,哪怕因此兄弟反目,搭上王妃如姬的性命,甚至家人门客被满门抄斩,也在所不惜。

  当然了,魏无忌也算计好了,窃符击秦,必胜无疑。得罪了兄长魏安釐王,自己不仅不会走投无路,反而会挣脱魏国的束缚,登上更大的舞台,取得更大的成就。

  虽然晋鄙只有十万人马,自己窃符夺军将伍不一定都肯跟随,最后能拉走多少人马是个未知数。但是邯郸战役已经僵持两年,秦军早已是强弩之末,秦昭王几度增兵几度易帅,不但不能攻下邯郸,甚至不能将其包围,以至于赵国的使者可以往来自如地奔赴列国求救。相国赵胜更是率领一个庞大的使团,出邯郸远赴千里出使楚国。一切表明,秦军早已兵衰力竭。胜利的天枰已经开始向赵国倾斜。只要魏国投入战斗,便是向赵国一侧投下胜利的砝码,秦国的倾覆就在眼前。

  得罪了兄长离开魏国前途只会更加光明。已经有无数能人在魏国受到压制,一旦出走遂成大事。商鞅离开魏国,秦国从此强大。吴起离开魏国,楚国从此地霸半壁。孙膑离开魏国,齐国围魏救赵名扬天下。如今魏无忌以窃符救赵的方式离开魏国投奔赵国,不同于前三人空手而去。自己对赵国有救亡图存之恩,又有姐夫赵胜当权秉国为内应。姐夫小舅子一文一武联手击秦,一举消灭秦国,为天下诸侯永除后患,大功遂成,必载入史册。赵王感恩,姐夫内助,从此佩赵上将军印,赐爵封侯,必此无疑。

  魏无忌抓住了时机果断出手,果然一切顺利。晋鄙顺利被杀,十万人马大部从命。魏军投入战斗表明了态度,赵国再无后顾之忧全力反击,秦军筋疲力尽立刻大溃,而且是一溃千里。不但败于邯郸城下,还一路败走,刚刚占领的上党郡、太原郡失守,占领了三十多年的河东郡也被魏军一举收复。魏无忌大获全胜,不仅证明了自己英雄盖世,还证明了合纵击秦战略的英明正确,兄长魏安釐王和秦取韩的错误与失败。

  可是,窃符救赵的胜利,以及魏无忌因此赢得的名声,把魏国引向了歧途。原本就没有坚定意志的魏安釐王,以及后来继位的魏景湣王,眼见合纵击秦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尤其是收复了丢失多年,几代魏王梦寐以求的河东之地,随时可以还于旧都安邑,魏国复兴的梦想眼看成真。加之魏无忌巨大的名声形成的巨大的舆论压力,从此之后,再不敢提“和秦”二字,更再不敢想兔子吃窝边草向韩国开战。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fgly.cn/archives/32978.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4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