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攻赵,打的是老虎还是老鼠

中关村在线

  攻打赵国是韩信军事天才的第二个神话,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用了990个字和一个背水列阵的神奇故事来描写这场战役。这就使得这次胜利在读者心中特别地不同凡响。似乎如若不是韩信天才的军事指挥就难以取得胜利。

  毋庸置疑,韩信和张耳的确取得了井陉战役的胜利,而且杀死了张耳的对头陈馀和赵王歇。可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便会发现,其精彩的背水列阵有悖常理,平定赵国也不是一个井陉之战就轻松搞定,陈馀更不是一个难打的老虎而是一只老鼠。

韩信攻赵,打的是老虎还是老鼠

  让我们把司马迁省略,学者忽略的内容一并补齐,来完整地看一看真实的平赵战役。

  (1)为什么张耳成了韩信的领导?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军占领魏国之后,“汉王乃令张耳与韩信遂东下井陉击赵,斩陈馀、赵王歇。

  《史记•淮阴侯列传》同样也记载:“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

  其后凡提到平赵,还总是张耳名在前韩信名在后,按照中国人的排名习惯,显然张耳是一把手,韩信只是副手协助。

  为什么张耳成了韩信的一把手?就因为他曾经在赵地当过常山王?不应该。因为他的常山王早就让他的挚友陈馀用武力赶下台夺走了,张耳是只身投奔刘邦的,一无所有。因为曾经当过项羽的常山王,现在就压在韩信头上,这不合情理。

  张耳有什么能耐?从亡秦战争开始,张耳似乎就没有攻城略地的战绩,更没有为刘邦建立过任何功勋。韩信好歹有京索之战的功劳,又参与了平定魏国的战役,无论如何,排名不应该在张耳之后。

  《汉书》揭开了这个疑团:韩信这时向刘邦要求增兵,“使人请汉王:‘愿益兵三万人’”,而此时正是刘邦兵力捉襟见肘的最困难时期。项羽猛攻荥阳刘邦需要兵力防守;南线刘贾、卢绾分兵一部去夺取南方广大地区需要兵力;刘邦占领的广大地域也需要兵力把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向刘邦要兵3万。

  韩信的这一请求,暴露了他由于孤傲的心态进而带来的能力弱点:没有能力拉山头聚队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善于发动群众壮大队伍。

  秦末战乱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凡是有点能耐的人都能立山头拉队伍。队伍越多实力越大占的地盘也越大,也就自然封王立侯。韩信没有这样的能耐。不然他也不会在陈涉造反几个月时间里,一直在淮阴城边钓鱼;也不会在项梁的队伍经过淮阴时,仅仅只身带着把宝剑投靠;更不会在后来的几年中,始终只是个执戟郎中。

  刘邦也许看出了韩信的这个弱点,于是让张耳去统领平定赵国的战役。张耳虽然不能攻城略地,但是却有忽悠百姓的能耐。派张耳去略定赵地,能使韩信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事半功倍。

  派出张耳之后,刘邦大约也意识到,发动群众是逐渐进行的事,如果不能立刻取得一些军事胜利,赵国的百姓不会背叛陈馀而倒向张耳,发动群众壮大队伍的计划也难以成功。于是刘邦又派出曹参带领本部人马进攻赵国。为人勤恳忠诚的曹参接到刘邦的命令,立刻放弃统治魏地的安逸生活,亲自率军进攻赵国。曹参先是在太原附近攻击赵国的国相夏说,将其击败斩首。紧接着又包围赵国别将戚将军于邬城并猛烈攻城。戚将军不支弃城而走,曹参追击并将其斩首。

  在取得上述胜利之后,曹参没有恋战,他头脑清楚,知道现在最吃紧的荥阳前线。于是立刻引兵离开赵国南下敖仓,去支援在荥阳与项羽鏖战的刘邦。

  准确地说,汉军平定赵国头两个战役的个重大胜利,是曹参取得的。曹参斩赵国的相国夏说,斩戚将军,攻占邬城,功劳大于韩信。

  (2)韩信背水列阵很搞笑

  在汉军已经取得了两个战役的胜利之后,韩信和张耳才一起引兵向北推进,打算出井陉关向赵国陈馀的军队发起进攻。

  司马迁描写韩信用背水列阵一举击败了陈馀和赵王歇。关于韩信背水列阵的荒唐之处,请参见博文《韩信背水列阵很搞笑》。其实,韩信此战的对手陈馀并不难打,充其量不过是一只投机取巧的老鼠而已。

  (3)陈馀唯一的一次胜仗是内讧

  从造反到被杀,在6年的战乱中,史书几乎没有记录下陈馀有打胜仗的经历,唯一一次胜利是和张耳内讧。

  陈馀和张耳原来形同父子。由于张耳曾经做过魏公子无忌的门客,与豪门有交情,所以,年轻时陈馀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张耳。陈涉造反后,陈馀随张耳一起去投奔,然后奉命和将军武臣一起去攻占赵国。由于武臣采用蒯通建议,封给不愿投降的范阳县令为侯。只此一举,赵国不战而降的城池有30余座。陈馀和武臣几乎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就夺取了赵国绝大部分土地。自己有了地盘陈馀和张耳就挑唆武臣不再听命于陈涉,为此差点与陈涉发生火并。在这次背叛中,陈馀和张耳都得到了好处。武臣自立为赵王后,一天也没有打过仗的陈馀被封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

韩信攻赵,打的是老虎还是老鼠

  武臣自立为赵王后自己也发生了内讧。武臣派韩广去攻打燕国,上梁不正下梁歪韩广占领燕国后立刻自立为燕王。武臣大怒,和张耳、陈馀一起打算攻打韩广,没想到还没交战武臣自己反被韩广的军队俘获了。好不容易通过谈判保住了武臣的性命,武臣的另一位部将李良又内讧,不仅一举攻占赵国都城邯郸,还杀死了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邵骚。张耳、陈馀得人报信,仓皇逃出邯郸捡了一条性命。

  二人向北逃到信都,收拾残兵得数万人。经人指点,找来赵国王室后人赵歇,把他立为赵王。可是好景不长,刚刚安定下来没多久,秦帝国的武城侯王离带领秦军出井陉关攻打信都。陈馀、张耳一触即溃,信都很快被王离占领。陈馀带领几万败兵向北逃到大陆泽附近驻扎,张耳和赵王歇向东逃进钜鹿城,随即被王离包围。

  眼见突围无望,焦急万分的张耳不断派人召陈馀前来救驾,没想到陈馀自度兵少打不过秦军,于是按兵不动不肯救援。幸亏秦军因为秦帝国内部的矛盾,没有猛烈攻城,也没有发兵消灭陈馀。不久,秦将王离、章邯相继投降秦帝国灭亡。这就是陈馀作为赵国大将军的全部经历。有的只是战败逃跑和见死不救。

  陈馀唯一一次的胜利,是偷袭张耳。

  秦帝国灭亡之后,项羽主持大封诸侯,将赵国的地盘兵马一分为五,张耳为常山王。陈馀由于没有跟随项羽入关仅得到南皮附近的三个县为食邑。项羽本来是好意,却没想到惹得陈馀大怒。正好这时田荣也不满于项羽的分封,起兵反对项羽,陈馀就派夏说去游说田荣借兵,答应和他一起反叛项羽。田荣这时正愁势单力孤,怕打不过项羽,陈馀前来结盟,求之不得,于是立刻发兵支援陈馀。陈馀得齐国援兵,又尽起南皮三县兵力,突袭张耳。

  张耳本来也不是一个能打仗的人,又因为没有防备,一触即溃落荒而逃。陈馀占领了张耳的地盘,重新立赵歇为赵王。

  就是这样一个人,率领着这样一群乌合之众,这就是韩信出井陉关时的对手。对于这样的对手,用得着故弄玄虚地又是手执红旗的奇兵,又是背水列阵,又是诈败,又是拼死抵抗吗?既然已经在半夜渡河一万人,立刻发动进攻难道击败陈馀还有悬念吗?

  (4)赵军与汉军作战,从来都是不堪一击

  看看刘邦是怎么对付其他赵国军队的。

  早在刘邦忙于攻打秦帝国的军队时,就与赵国的造反军交过手。刘邦从彭城出发向西攻打秦帝国时,赵将司马卬就曾率军南下打算南渡黄河抢先入关。刘邦于是率军北上阻击司马卬,一仗便打得司马卬再也没敢南渡黄河。

  项羽大封诸侯后,司马卬占了块好地,都城就是殷商故都朝歌。刘邦出临晋关要向东发展,就派灌婴去攻占司马卬的地盘。《史记》轻描淡写7个字解决战斗:“击降殷王,定其地。”灌婴轻松击败殷王司马卬,全部占领了他的地盘。

  而另一位赵将河南王申阳,也没有费多大力气就被刘邦的汉军击败投降。《史记•曹相国世家》有“下脩武,渡围津”6个字。攻下修武,渡过围津,就攻入了河南王申阳的地盘了。《史记•高祖本纪》于是说:“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秦帝国灭亡后,刘邦开始向其他诸侯王发动进攻时,除了西楚霸王项羽和雍王章邯之外,其余诸侯王都不堪一击。汉军的军事行动几乎没有受到挫败。韩信和张耳出井陉击败陈馀,不过是这些胜利中的其中一个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易,也不是什么盖世奇功。韩信消灭陈馀,只是平定赵国的一次局部战役的胜利,这与曹参消灭赵国的相国夏说、赵国的戚将军没有什么不一样。

  所以,把平定赵国的胜利全算在韩信头上是不对的,那里也有曹参的功劳。而且此赵国非彼赵国,它只占当年秦始皇消灭之赵国的很小一部分。

  可是,就是在取得这样一个十分平常的小胜利之后,韩信却向刘邦提出了一个十分过分的要求,请封张耳为赵王

韩信攻赵,打的是老虎还是老鼠

  (5)韩信请封张耳不寻常

  韩信请封张耳为赵王,将刘邦推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危险境地。

  不同意,便得罪了张耳。

  刘邦这里正和项羽打得不可开交,兵力捉襟见肘,各路诸侯王时有反叛,稳住自己的阵营,吸引中间势力归顺,是当务之急。如果不封张耳,其他诸侯王担心封地被夺,便不敢投靠。已经予以很大投资的张耳、韩信军,可能拉走队伍独立,甚至反叛。所以,刘邦不能不答应。

  同意,则与大政方针相悖,得罪众将,好人却卖给了韩信。

  刘邦从还定三秦的咸阳战役开始,所有平定的土地,都没有封王,而是按照秦始皇的做法,设立郡县。

  咸阳战役夺取章邯、司马欣、董翳等人的土地,“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

  击败韩王昌之后,刘邦将其设置为河南郡。“关外置河南郡”。

  灌婴击败殷王司马卬,“虏殷王,置河内郡”。

  俘获魏王豹之后,将魏地分置为河东、太原、上党三个郡。“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东、太原、上党”。

  现在,韩信和张耳仅仅是占领了赵国的信都一带,这其中还有曹参的功劳,却要求刘邦封张耳为赵王,既破了刘邦吞并天下的一定之规,又使得刘邦无法面对从亡秦战争一开始就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屡建战功的诸将。远的不说,灌婴“击降殷王,定其地”,是不是应该封殷王?曹参“击魏王于曲阳,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是不是也应该封个魏王?还有周勃、郦商、樊哙等也都攻城略地,也应该封王啊!

  刘邦的困境可想而知。如果不是有一个台阶可以就坡下驴,没准这次刘邦就要和韩信翻脸。好在张耳原本在大封诸侯的时候就是常山王,以此借口,对劳苦功高的诸将好歹能有一个解释。

  那么,韩信为什么如此急切地要封张耳为赵王?很显然,韩信根本瞧不上治粟都尉这个并不小的官职,也不满足于左丞相的职位,他想一步登天封王。大约是看到了刘邦诸多的战将,虽然功勋卓著,却无一封王,韩信不敢贸然行事,于是先拿张耳探路。

  张耳得封赵王,韩信心中应该是窃喜,刘邦心里却可能是咬牙。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上演了刘邦只身闯营的那一出戏。刘邦在一天早晨,自称汉王使臣,只身奔入赵军营垒,乘着韩信、张耳还没起床,就在卧室里夺了他们的兵符,然后召集众将重新任命他们的职务。

  刘邦重新整编了韩信的军队之后,将一部分人马自己统领,发往荥阳对付项羽。同时让张耳驻守赵国,任命韩信为赵国相国,带领其余赵国人马离开赵国向东去攻打齐国。

  刘邦的这一举动,已经十分明显地表露出了他对请封赵王的不满。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就是给韩信和张耳一个警告:不要看你们手握重兵,就在你们的地盘里我不带一兵一卒,一个人就能把你们搞定。不要利令智昏!

  张耳看明白了,所以这之后再不敢有妄为之举,老老实实直到死。韩信没看明白,生性孤傲而又不谙世故的韩信似乎真以为刘邦是走投无路来借兵的,不仅没有有所收敛,反而被一个徒有虚名的相国所迷惑,其后的行为更加离谱,终于一点一点为最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

  ​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fgly.cn/archives/32925.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4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