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为何毒死宠爱歌姬

爱生活的丸子

  因为怕红颜祸水,自己会像风流祖宗唐玄宗一样为贪女色而“从此君王不早朝”,唐宣宗故而活生生曾将一个倾国倾城、千宠万爱之歌姬用毒酒送上黄泉路,以断绝自己的荒淫嬉戏之心,专心治国,简直就是匪夷所思的举动。

  也正是唐宣宗的勤政和自律到近妖(不然的话很难理解唐宣宗浊酒一杯刻意把自己十分宠爱的绝色歌女毒死的用心,据说就是为了断绝思念美人的心),更由于明察秋毫,目光如炬,从谏如流,励精图治,后人都称他为“小太宗”。

唐宣宗为何毒死宠爱歌姬

  既然被称为“小太宗”,誉为“明君”、“英主”,当然也会有李世民的遗风,几十年来的政治斗争历练早已使他足智多谋,加上长期流落民间体察民情知道了民间疾苦,所以养成了唐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的习惯,也总是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孜孜求得天下大治。

  据史载,为了证明自己励精图治效法太宗,唐宣宗登基不久,就立马命人把《贞观政要》工工整整地书写在屏风上,还时常恭敬地站在屏风前正色拱手拜读,十分虔诚。此外他还命翰林学士每天朗读唐太宗所撰著的《金镜》给他听,每每到重要地方,便会让朗诵停下来反复玩味此中真义,作为治世的箴言加以珍藏,总之唐宣宗对李世民特别膜拜,膜拜得五体投地的那种,所以在任内他总是以李世民的施政风采为模仿对象,努力效仿李世民曾经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也在决断、节俭、纳谏、惠爱民物等方面颇得其这位祖宗的真传,绝对没有辱没“小太宗”的美名。

  说起唐宣宗的节俭,简直可以说是近于苛刻的“铁公鸡”状态,尤其是他对于子女的管束和要求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

  据说是他首先改变公主下嫁饰车习俗,从他的大女儿万寿公主开始,把常例的银箔饰车改为铜饰,以示节约和不铺张浪费。还叫出嫁公主要尊重夫家的人,恪守妇道,不要以李唐宗室贵妇人来“以大压小”,给夫家出难题。甚至于有一回因为万寿公主夫婿的弟弟得了重病,公主却不在家嘘寒问暖,却兴致勃勃地去看戏了,唐宣宗得报后勃然大怒,悟道般地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也就是说经此一事才知道,原来是娇生惯养的皇帝女太任性刁蛮,所以一般人家才不愿娶公主为妻,咱们惹不起躲得起啊,最终连皇帝女也愁嫁了,因为市场匹配不均衡也,全是卖方市场,没办法,权力确实也是一种两刃剑。

  反正唐宣宗一听到自己的大女儿如此铁石心肠如此不堪,立马把她招来教训一番,养不教父之过也。

  “夫婿小弟有病你不照顾探视就罢了,还有心去观戏寻欢作乐,成何体统!简直是丢尽了皇室脸面,一点也不通情达理,养你何用?”唐宣宗是可以预见的狮吼。

  最后是被盛怒父亲吓得全身颤抖的公主连声求饶,表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骄娇二气全没了,也知道怕字如何写了,这皇帝不简单也。

  而最令人瞪目结齿和富于喜感的是,居然宣宗皇帝因为一点吃饭的小礼节而把下嫁公主调包,玩“狸猫换太子”的把戏,简直有点“乱点鸳鸯谱”的味道,也实在有点严厉得不近人情,不过也折射出了唐宣宗十分严厉的家教。

  原来唐宣宗的二女儿永福公主早已许配给于综(这驸马爷自身条件不错,公主当然也很满意),而且已经定下黄道吉日择时下嫁,偏偏在这个重要的节骨眼上又节外生枝了,居然还因为一点生活小节让嫁事主角调包,也就是嫁于综的公主易角,由永福公主换成广德公主,简直是比现代娱乐圈换女主角还充满喜感,泪奔耶,八卦得可以。

  那么如何会上演了这种张冠李戴的电影剧情了呢?还偏偏是皇家的超级婚礼耶,这不是太有点儿戏了吗?

  原本这是一次吃饭吃出的“喜剧”,就因为永福公主和皇帝父亲吃宫廷大餐时,因为泼辣任性为一点儿小事怄气,直至不开心到把吃饭筷子狠狠折断。原本对子女要求就十分严格的唐宣宗立马大动肝火,他认为这样坏脾气的皇家公主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基本上也就是辱没皇帝家风而已,这问题可大可小,为了皇家声誉,皇帝立马传旨“换马”,也就是让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综,硬生生把永福公主十分满意的未婚夫送给了妹妹做驸马,简直是哭都没眼泪的那种,也为自己的骄蛮任性隆重买单。

  好,讲完了皇帝家事和节俭之事,我们来八一八唐宣宗从谏如流的事。既然唐宣宗号称是“小太宗”,而唐太宗李世民又是出了名的善于纳谏,所以不讲唐宣宗如何重惜官赏用法无私就说不过去了,因为这个据说也是唐宣宗有别于所有晚唐皇帝(包括比较有为的唐武宗)的一个重要特征。

  据史载,唐宣宗纳谏的认真和彻底程度在唐朝所有皇帝中仅次于唐太宗李世民,不管是谏官论事议政和弹劾事宜,还是门下省对皇帝诏令的封驳退回,只要近情理他大多能够顺从和执行(这一点也是皇帝是否真正纳谏的标杆和尺度)。据说他十分尊重谏官大臣的参政议政意见,每每得了大臣的论政奏议,居然就像是虔诚的佛教徒见佛祖一样郑重诚心,通常是先洗手焚香才阅读(这才是国家的祥瑞也,把反对意见当神拜),简直就是如获至宝。有一次他曾想到华丽的华清宫去散心放松一下,因为谏官的激烈反对(可能是认为皇帝玩物丧志吧,这个问题倒是令人想起李世民因为怕魏征反对而取消出外散心的行程,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而作罢。

唐宣宗为何毒死宠爱歌姬

  还真是说曹操曹操到,十分凑巧的是唐宣宗纳谏,而他最有名最敢说话的谏官居然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出名谏官魏征的五世孙魏暮。冥冥之中好像是上帝的安排似的,很有喜感很富戏剧色彩啊。

  其实魏暮是唐宣宗给刻意找来的,既然他想效法李世民从谏如流,而李世民时代最重要的谏官就是魏征,也就是这对梦幻般的君臣组合成就了史上最牛的“从谏如流”佳话,换句话说魏征本人就是传奇谏官的标志。

  唐宣宗要“克隆”这种场面,能得到传奇谏官魏征的子孙来进行谏议更加重了这种纳谏的传奇性,也更加给自己的从谏如流增加了一点历史的厚度和历史分数,尽管有点做秀的成分在内。

  当然,最后历史告诉我们,唐宣宗这种有点作秀成分的刻意求人还是做对了,事实上魏暮也不是托所非人,正是很有乃祖之风,很能据理力争直言极谏,其他大臣唯恐避之不及的问题也只有他能毫无顾虑地提出来,魏征的“硬骨头”表露无遗,为此唐宣宗十分欣赏他,竟拜为宰相,唐宣宗还感叹道:“暮绰有祖,我心重之。”(《资治通鉴》卷249)器重之情溢于言表。有魏暮这个犯颜直谏的大炮筒,朝中正气可谓大开。

  关于他的勤政也颇多传闻,据说唐宣宗临朝监政十分勤勉卖力,对待群臣就如对待宾客一样彬彬有礼,脸上始终挂着奥运微笑小姐般的标准笑容,对谁都笑成一朵花无微不至的老好人样子,从未显出倦容。宰相谈完国事政事后又感觉很温暖很写意,大家天南地北摆龙门阵般地高谈阔论,或家长里短或游宴菜色,都可以毫无顾忌地拿出来晒一晒八一八,就像参加皇帝的私人派对一样,可谓享受得不能再享受了,有如此君臣共乐的融合景象,简直是古今少有,夫复何求?

  不过如果你以为唐宣宗就是如此随便又好欺负的皇帝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进入办事程序的唐宣宗又是少有的严厉皇帝,稍有差池你就会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即使是宰相奏事有时也不免十分心虚,因为那时皇帝会突然变脸,成了另外一个人似的,甚至旁边没有一个人站立,威严得不可仰视。

  关于这一点,最得唐宣宗宠信的令狐绹就曾无限感慨地说:“吾秉政十年,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资治通鉴》卷249)也就是说,最能顺从皇帝旨意也最得皇帝信任的宰相令狐绹居然自称作相十年每次入朝向皇帝奏事,都要看皇帝脸色,有时候面对威严得无以复加的精明皇帝,因为心中没底怕在哪个环节出错立马被逐乌纱帽朝不保夕,所以每次都惊得汗流浃背,甚至连大冷天也不例外(因为有一次他任用自己人做州刺史而未来京接受皇帝考察接见,而被皇帝叱责说宰相有权真可怕什么的,让他惊得大冷天也出冷汗,怕皇帝办了他,所以几层冬衣都湿透了)。

  想想连位极人臣的宰相见皇帝都怕成这个德性,谁还敢违反皇命乱造次?简直是嫌命长了,也只能兢兢业业心无旁骛地来拼命为党国工作了。

  然后是,往往奏毕并谈完话,谈了一刻钟左右,皇帝都正色告诫群臣:“卿等好自为之,朕常担心卿等负朕,日后难以相见!”说罢,丢一下威严眼色,立马华丽转身摆架回宫,空留一地传说,太有性格了,这装傻皇帝,得分得麻痹。

  话说心思细密记忆力极强的唐宣宗,还曾为了对官员进行有效管理,而特意让宰相编了五卷本的《具员御览》,也就是五品以上的官员都编印成册,供皇帝考察任用官员时参考,备不时之需。

  此外,为了了解各地民情民风,以便处理各地事务时有的放矢,唐宣宗还密令翰林学士韦澳把大唐各州的地理位置、经济民生和风土人情等情况编印成册,作为皇帝处理天下大事和地方事务的重要内参,并将其冠名叫做《处分语》,而且这书编得十分隐秘,除了主编韦澳之外再无其他人知道皇帝有这样的一本处理国家事务的“秘笈”,因为这秘笈,加上唐宣宗超群的记忆力,不用多久就把其记得滚瓜烂熟,处理起地方事务来简直就是轻车熟路如数家珍。

唐宣宗为何毒死宠爱歌姬

  最有趣的是,后来邓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向皇帝汇报工作,居然皇帝对邓州的经济状况和风土人情熟悉如自己的五指,于是汇报完工作后碰到韦澳便忍不住大赞皇上是真神人,足不出户也知道邓州那么多情况,说到后来还惊奇地咋舌惊叹,知道内情的韦澳当然也只是在心中暗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皇帝用功的时候你薛刺史还以为天子在寻欢作乐呢,其实这都是下苦功掌握《处分语》才达到的预期问政效果也。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fgly.cn/archives/32081.html)即可。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6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