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有限的新加坡,要如何实现低碳转型?

好机友

资源有限的新加坡,要如何实现低碳转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能链研究院(ID:NEWLINK_RESEARCH),作者:修睿,原文标题:《撬动全球能源转型,新加坡的 " 绿色金融 " 答卷》,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毗邻马六甲海峡,四面环海,国土面积 728.6 平方公里,只有北京的 4.5%,常住人口为 550 万,人口密度是北京的 5 倍以上,但却是全球少见的不堵车的大都市。

这就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新加坡。曾经的亚洲 " 四小龙 " 之一,更是排在美国纽约、英国伦敦、中国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在全世界围绕着碳减排、可持续发展发力时,以 " 花园城市 " 而闻名的新加坡也在 2021 年公布了《2030 年绿色发展蓝图》,在电动汽车、城市绿化、可持续生活和绿色经济方面,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举措,以支持联合国定下的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巴黎气候协定,最终让新加坡实现净零排放的长期目标。

与全球其他国家的能源变革路径不同,新加坡交出的是一份 " 绿色金融 " 答卷。

多措并举推广电动汽车,2030 年充电桩增至 6 万个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一部分,新加坡计划在 2050 年前后将陆路交通碳排放量从 2016 年的水平减少 80%。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推广清洁能源汽车,特别是用电动汽车替换道路上跑的燃油车。在《2030 年绿色发展蓝图》中,预计到 2030 年,新加坡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将从 2.8 万个充电点增加到 6 万个。

目前,新加坡机动车保有量接近 100 万辆。2022 年新加坡汽车销量 4 万辆左右,基本等于每年淘汰的车辆数。

新加坡在控制私人车辆方面一直采取严苛的管理政策,购车需要申请并竞拍拥车证,拥车证的成交价最低为 4~5 万新元,还有进口税、注册税、道路费、拥堵费等各种费用,高昂的车辆使用成本让大多数人放弃购买车辆。

这也导致 20 多年来,新加坡汽车保有量并没有大幅增长,避免了交通拥堵的出现。数据统计,2009 年前新加坡汽车保有量增长率 3%,2009 年以后就降到了 1.5%,2012 年增长率进一步降至 1%。目前每年增长率不超过 0.25%,几乎零增长。

除了控制燃油车的增量外,推广电动汽车是新加坡交通碳减排的重要选项。

公开数据显示,2022 年新加坡销售电动汽车超过 1000 辆,预计 2023 年 3300 辆,同比增长 2 倍多。2023 年 1~3 月,新加坡共售出了 6493 辆汽车,其中有 810 辆的纯电动汽车和 51 辆插电式混动汽车,一季度电动汽车新车渗透率为 13.26%,超过了周边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

而且围绕着电动汽车推广,新加坡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推广政策,包括购车奖励、增加补贴、减免费用等措施。2021 年 2 月,新加坡承诺在 5 年内为电动车相关推广计划提供 3000 万新元的补贴资金,还将电动汽车的道路税率降低 40%,取消 5000 美元的电动车注册税。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新加坡计划在 2030 年将公共停车场和私人场所的充电桩数量增至 6 万个。

新加坡没有本土的汽车品牌和汽车制造基础,岛内所售汽车高度依赖进口或本地零部件组装。比亚迪进入新加坡市场已有 10 年之久,最早主要销售出租车、旅游巴士、公交客车、物流车等电动汽车,2022 年 7 月开始进入乘用车市场。根据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公布 4 月汽车销售数据,目前在纯电动汽车领域,比亚迪排名靠前。除比亚迪外,特斯拉、宝马、奔驰、法拉利、丰田、沃尔沃等是新加坡市场中的主要汽车品牌。

但对能源资源并不丰富的新加坡来说,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会带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充电需求、供电压力加大等新的挑战,以及更深层次的能源转型的拷问。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新加坡目前的能源结构和现状。

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新加坡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世界主要的炼油和加油中心,石油行业贡献了新加坡约 5% 的 GDP,使其跻身全球前三大出口炼油厂之列。再加上几乎完全依赖化石燃料的电力行业,使得新加坡在亚太地区人均碳排放量较高。

资源有限的新加坡,要如何实现低碳转型?

数据来源:Fitch Solutions 数据库

根据新加坡制定的 2030 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预计在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的长期目标。绿色发展蓝图由教育部、国家发展部、永续发展与环境部、贸工部和交通部五个政府部门联合主导,旨在在未来十年内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资源有限的新加坡,要如何实现低碳转型?

来源:能链研究院制图

就能源而言,由于新加坡严重依赖进口化石燃料来提供动力。新加坡政府努力从天然气、太阳能、区域电力、低碳替代能源四个方面着手,升级能源供应:

1. 天然气供应多样化

新加坡能源自然资源有限,尚不具备风能(包括陆上和海上)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条件,电源结构主要为天然气、石油及少量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超 95%,其中 80% 为管道气(PNG)、20% 为液化天然气(LNG)。其中,PNG 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进口,LNG 从世界各地进口,新加坡将通过多元化的进口渠道保障能源安全。

2. 部署以高储能比为支撑的太阳能系统

截止 2022 年底,新加坡目前已部署峰值发电能力超过 700MWp 的太阳能。预计到 2025 年,部署峰值发电能力为 1.5GWp 的太阳能,为大约 26 万个家庭供电,即能够满足约 6% 的高峰用电需求。2030 年,部署峰值发电能力为 2GWp 的太阳能,为大约 35 万个家庭供电,即能够满足 7% 的高峰用电需求。

通过储能系统,解决太阳能发电间歇性造成的负荷不稳定问题。2023 年 2 月 2 日,东南亚最大的储能系统在新加坡裕廊岛正式启用,新加坡已经实现了 2025 年 200MWh 的储能目标。

3. 增加区域电力进口

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EMA)计划到 2035 年完成 4GW 低碳项目电力进口。2021 年 11 月 12 日发布了第一阶段方案征集,计划从 2027 年开始进口约 1.2GW 项目发电。2022 年 7 月 1 日根据第二阶段低碳电力进口计划发布了第二阶段方案征集,计划 2035 年前完成其余 2.8GW 项目的电力。

2022 年 6 月 23 日,EMA 宣布重启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电力一体化项目(LTMS-PIP),到目前为止,LTMS-PIP 项目已完成超过 200MWh 的交易。

4. 加强低碳替代能源技术研发

2022 年 10 月 25 日,新加坡宣布启动《新加坡国家氢能战略》,将发展氢能作为主要脱碳路径,为此,新加坡将围绕五个关键点开展努力:

对处于商业起始阶段的先进氢能技术和氢能运输载体进行实验。

投资研发,支持氢能研发,解决关键技术瓶颈。

追求国际合作,促进低碳氢的全球贸易,建立低碳氢供应链。

进行长期土地和基础设施规划。

支持劳动力培训,使新加坡人具备在氢经济中发展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实现更广泛的氢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新加坡正积极探索其它低碳替代能源,包括地热、核能、生物甲烷和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随时了解其技术和商业可行性。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还将低碳绿色融合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打造可持续的 " 花园城市 "

新加坡很早就以 " 花园城市 " 的美名享誉世界,其《2030 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中就提到:" 要为新加坡人创建一个绿色、宜居并且可持续的家园 ",推动新加坡公共领域、企业和个人在未来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

为此,新加坡政府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视植被和绿茵的规划和建设。为打造绿色低碳的宜居环境,新加坡政府要求全岛再种植 100 万棵树,将再吸收 78000 吨二氧化碳,为国民提供更优质空气和更多树荫;预留 1000 公顷绿地,其中 200 公顷为新的自然公园,确保每个家庭都将住在离公园仅 10 分钟步行的地方。

在提升绿色交通出行方面,新加坡将逐步淘汰内燃机汽车,到 2030 年所有新注册的汽车都采用清洁能源车型。截至 2021 年,新加坡公民在交通高峰时段出行选择 " 走路、骑车、搭公交 " 方式的占比高达 76%。高比例的绿色出行方式,得益于新加坡政府多年来对绿色慢行交通理念的推广,以及对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不断完善。

在绿色住宅和建筑领域,新加坡鼓励广泛使用智能 LED 灯和太阳能等措施,目标到 2030 年将组屋城镇的能源消耗减少 15%,把绿色建筑比例提高到 80%。

打造可持续 " 花园城市 " 的举措,远不止如此,新加坡走得更深、更远。

新加坡还致力于成为一个以循环经济为动力的零废弃物国家。通过回收利用废旧水来制造新水,实现了水的循环;大力推进废旧材料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垃圾处理后的残渣用作填海材料,产出新的建设用地;到 2030 年,将送往垃圾填埋场的废物量减少 30% 等。

甚至在教育领域,新加坡也全面抓起。新加坡生态管理计划涉及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学校,其教育部加强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和方案,并计划在 2030 年前将学校部门的净碳排放量减少 2/3,让至少 20% 的学校实现碳中和。

新加坡虽然各种自然资源匮乏,有不少发展局限,但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可持续性,成为了世界真正公认的 " 花园城市 ",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构建国际绿色金融中心

新加坡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在当前气候变化与绿色金融大潮下,明确提出目标,将新加坡打造成为亚洲和国际绿色金融中心。

首先,政府定位明确,对未来金融发展方向做出战略性规划。2019 年金管局提出绿色金融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目标是将新加坡打造成亚洲和国际绿色金融中心。2023 年 4 月,在原计划基础上提出净零金融行动计划,从 " 绿色 " 向 " 净零 " 迈进,将转型金融(transition finance)纳入范畴,推动气候信息披露,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金融业和可信的转型计划,并提出转型解决方案。

其次,财政上大力支持。2017 年金管局推出可持续债券资助计划,为外部评审提供不低于 10 万新币补贴;2018 年推出保险相关保证金资助计划,为债券风险提供 200 万新币资助;2019 年推出 20 亿美金的绿色投资计划,奖励绿色项目基金经理人;2020 年 11 月又推出世界上首个绿色与可持续相关贷款资助计划,为期 3 年以上、不低于 2000 万新币的绿色及可持续相关贷款可获 10 万新币补贴。2023 年 4 月又进一步延长资助,拿出 1500 万新币可持续债券与贷款资助金,并将原资助延长至 2028 年,将保险相关保证金资助延长至 2025 年。

再次,在行业标准与分类法上,多轮听证,全行业协商,国内外沟通,程序透明。金管局成立绿色金融产业工作小组(GFIT),该小组全部由产业界组成,成员是银行协会、投资管理协会、风投私募协会、保险协会、学界和非政府组织等。

2021 年开展绿色分类法首轮听证,提出方案;2022 年开展第二轮听证,就能源、交通、地产业进行讨论;2023 年开展第三轮听证,就农业、工业、污染废水、通信、碳捕捉与封存五大行业咨询意见。新加坡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2023 年 4 月新加坡金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中国 - 新加坡绿色金融产业工作小组(GFTF),中新两国共同开展绿色分类法、产品工具与科技合作。

最后,大力支持绿色金融人才与科技建设。政府提出可持续人才核心能力建设,支持三所公立大学建设绿色金融培养体系,新加坡国立大学设立可持续与绿色金融研究院(SGFIN),南洋理工大学开设可持续金融创新中心(CSFI),新加坡管理大学设立新加坡绿色金融中心(SGFC),并引入瑞士苏黎世大学财富管理中心。在绿色金融科技上,政府拿出 5000 万新币绿色金融科技资助金,推出建设数据中心与电子信息流通的 " 绿色打印 "(Greenprint)工程。

2023 年 4 月的最新国际绿色金融指数(GGFI)排名中,新加坡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十一。

气候变化是未来几十年内各个国家面临的挑战,而绿色金融对旧有金融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也推进政府进行改革。新加坡 2019 年推出全球首个全数字化的区块链碳交易所 AirCarbon Exchange(ACX),2021 年推出全球碳交易平台 Climate Impact X。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充分发挥了市场交易优势,为碳国际交易、跨国公司和投资机构提供交易平台。

在绿色金融转型升级的当下,新加坡正在适应绿色金融带来的结构性变化,积极调整金融管理模式,继续打造自身成为国际绿色金融中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能链研究院(ID:NEWLINK_RESEARCH),作者:修睿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雷炳侠,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3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