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汽车之家

众所周知,汽车无论用哪种能量驱动,都是由马车演变而来的。因此,在诞生之初,汽车上的 " 乘坐空间 " 基本都是跟大多数马车一样的开放式轿厢。即便有部分豪华汽车可以为乘客提供封闭式车厢,可留给司机的也常是近乎露天的 " 驾驶舱 "。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20 世纪初,汽车座舱仍维持马车时代的开放式特征

加法时代

事实上,在汽车刚诞生的时候,由于金属锻造及玻璃熔制工艺都未够完善,就连飞机的座舱也多是敞开的,因此车身制造商自然难以提供全封闭式座舱,而汽车厂商也只能以 " 原始 " 的装备优先满足司机的基本需求,比如装上车速表或者简易的风挡。

直至 20 世纪 10 年代后,车身制造商才算熟练掌握制造全封闭式座舱的工艺,进而让封闭式车厢在 20 世纪 20 年代成为主流。之后,随着公路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人类在长距离驾乘车辆出行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用车需求:如何渡过这漫长的移动时间?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20 世纪 30 年代的汽车座舱 Audi 920

幸运的是,当时的无线电接收设备已经小到可以装进车厢。于是,移动通话器、无线收音机等新型设备被厂商加装到车上,并且很快迭代出便于司机或前排乘客操作的小型化装置。也正是从那时起,汽车厂商不仅开始向车内增添各式装备,更习惯将对应的操控界面集中在司机的周围,以便操作。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汽车的座舱 Chevrolet Impala

不过,在小型电子设备迎来发展风口之前,汽车座舱除装饰风格有所变化外,并无再引入革命性的新装备,即便有车型一度用上卷轴式导航地图乃至后视摄像头等当年的前卫装置,也鲜见沿用到量产车上。倒是欧洲与美国车型的内饰设计风格在二战后逐渐分化,并一直延续至 20 世纪末。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20 世纪 60 年代欧洲汽车的座舱 Audi 100

待到电子产品开始起飞的 20 世纪 70 年代,车载设备也随之由机械式全面转向电子式,连带着中控台上的按钮数量也急速增多。而在思想奔放的 20 世纪 80 年代,汽车座舱则迎来整体氛围最为赛博朋克的时期,不仅概念车的内饰设计思想相当前卫并充满想象,就连上市新车的配置也颇为激进,甚至有车型装上当时才初步成型的电子导航、HUD 抬头显示等先进设备。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20 世纪 70 年代的概念车,座舱设计已带有赛博朋克风格 Alfa Romeo Eagle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20 世纪 80 年代的概念车,座舱设计充满世纪末的科幻感 Citroen Karin

减法时代

如此不加节制地添加装备的后果,便是汽车座舱内布满按钮跟仪表,以至于司机操作的繁琐程度不亚于飞行员。幸而,多家老牌汽车厂商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为新世纪研发车型时,既已决定要为中控台做减法,不然更多新装备的控制界面将无处安放。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20 世纪 90 年代,汽车座舱内几乎布满按钮 Saab 9-5

这里头,率先拿出解决方案的,便是宝马。2001 年,宝马推出 iDrive 智能驾驶控制系统,意图用一个旋钮跟几个实体按键,再配合一台嵌入式电脑,从而取代原先中控台上的诸多信息娱乐装备。尽管受限于嵌入式电脑的性能,以及电脑操作系统那糟糕的菜单设计,第一代宝马 iDrive 的用户体验并不及后来登场的奥迪 MMI 多媒体交互系统等同类车机系统,但宝马 iDrive 无疑是数码车机系统的先驱,更为今日传统车厂研发智能座舱预先 " 上交学费 "。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2001 年,BMW iDrive 诞生

但正所谓隔行如隔山,面对陌生的数码产品,传统车厂交的学费有点昂贵。受话语权、研发周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车厂选择的数码车机解决方案普遍过于保守,在性能上落后于同时期的个人智能移动终端,以至于在用户体验上显得鸡肋。直到带有硅谷基因的特斯拉于 2012 年推出 Model S 后,传统车厂才见识到智能车机系统的正确打开方式。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2012 年,标配智能互联中控大屏的 Tesla Model S 登场

毋庸置疑,当年特斯拉 Model S 的数字座舱正是今日主流智能座舱的雏形。在此类汽车座舱内,控制车载设备的核心是一套由大算力 SoC 系统级芯片驱动的智能互联车机系统,其 HMI 人机交互界面及用户体验接近消费电子市场上的智能移动终端。相比传统座舱,智能座舱内的实体操作键极少,操控主要经由触控屏来完成。有时还可用声音、手势等辅助指令操控车载设备。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2020 年,Mercedes-Benz S-Class 率先搭载的 AR-HUD 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

虚无未来

至于未来,随着无人驾驶技术愈发成熟,以及智能物联网日渐成型,汽车座舱终将变成不再需要人类司机的移动空间。届时,相比功能性或安全性,汽车厂商可能更注重整个座舱的环境友好性、可持续发展性,以及车载 AI 的交互能力,同时还将优化为乘员定制的服务内容。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在未来,汽车座舱或将演变成移动的起居室,最大限度减少人类驾驶操控的必要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车内氛围灯将是未来汽车座舱展现客户个性的主要道具之一

但在此之前,汽车厂商则需先自主研发出智能座舱的底层操作系统,并打造相应的软件生态。毕竟软件定义汽车已是大势所趋,而本就擅长软件研发及 AI 人工智能开发的科技企业也早已把生态延伸到汽车产业端,留给汽车厂商把握命运的余地已所剩无几。而对于传统车企更为不利的是,造车新势力在智能座舱领域有更多的成功经验,并且同样在跟科技企业联手研发新世代智能座舱,将来极有可能在市场上淘汰部分传统车企。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2022 年,蔚来 AR 眼镜上市

当然,最为理想的结局还是让那些自汽车诞生之初既已存在的传统车企能够见证汽车座舱自空白到繁杂,再进化到虚无的整个轮回过程。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早年形同沙发的汽车座椅

撰文 I 李尔欣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不想再错过有趣有深度的好文章?

快把名车志 Daily 设为星标吧!

舱内乾坤史——汽车座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 扫码获取《情迷英伦 100 YEARS OF EXCELLENCE》电子版 ▼

撰文 I 户志强 图片 I 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王陇德,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4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