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好机友

文|舒舒

我选了一条在上海最适合出现保时捷的路线,比如它拍出来是这样子的——

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不是一条单一的马路,也就没办法给出一个全长,差不多环绕一圈六公里左右。

四行仓库为起点,沿着苏州河的路开,经过外白渡桥,从北京东路穿过,乍浦路桥上经过,拍婚纱照的人一如既往的多。上海邮政博物馆门口的保安大叔还是坐在那儿,我一次也没和他说过话,堵着堵着,也就从光陆大楼走回去了。

这条路线基本就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因为大半个古代上海都是沿着苏州河沿岸催生而来的。苏州河,这个名字就说尽了上海隐晦的秘密。

给保时捷 718Cayman S 在这里拍一套照片,爽的一定是自己,尤其这辆车还是个黄色的,主驾驶还是个女的(me)。

但这是一条娓娓道来,会让人明白这个世界没有神祇或上帝的路线,尽管走过的人太多,尽管你可能从太多地方已经听过以下故事。

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四行仓库

现在还来这里的人真的不多,又不是《八佰》刚出来的那年,现在除了几个散步的老人和路过带着相机的年轻人,几乎没见到什么人。

保安大叔盯着我们看,但可能他觉得没什么游客,就没必要拦着一辆看上去就很 " 叛逆 " 的保时捷在这里频繁掉头。

四行仓库里发生的事情,一部《八佰》能讲清楚许多,或者说,四行仓库是苏州河这边的建筑,而歌舞升平的上海当时是苏州河那头,一头是深海,一头是云端。

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事情发生在 1937 年 10 月 27 日至 11 月 1 日,这场保卫战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淞沪会战的尾声。这场战争的主角是国民革命军第 88 师 262 旅 524 团第一营将士,后来大多数人叫他们 " 八百壮士 ",而我更被 " 四行孤军 " 的说法打动。

故事的结尾是还活着的人在国际介入下退入了上海公共租界。

故事的背景,是 1937 年七七事变,日军开始从平津地区一面向西进攻晋中腹地,一面开始向华东地区进发,第 88 师参谋长张柏亭经过考察后认为四行仓库侧后不足 200 米有两个巨型煤气罐,内储 30 万立方米煤气,日军投弹会有煤气库爆炸的隐患,且四行仓库东侧均是上海公共租界范围,附近的西藏路桥和西藏北路当时又由美英军队和万国商团守卫,日军当时还不敢与这几方正面起冲突,所以在这里作为司令部从地理位置方面来说是最为有利的。

故事努力的方向,是蒋介石命令闸北区所有军队撤出以防卫上海西部郊区,让第 88 师独自留守,一方面是拖延日军的进攻速度掩护大部队的撤退,另一方面,当时九国公约签字国正好将于 11 月 3 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九国公约会议,蒋希望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在抵抗日本侵略战争的坚决态度,以此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故事的发展,是第一天第 88 师 524 团团副陆军中校谢晋元,和营长陆军少校杨瑞符和将士们全部抵达四行仓库,谢晋元从始至终就明白这一战的意义和可能,他曾和部下明确说:

" 本军所奉的命令就是要死守四行仓库,与最后阵地共存亡。所以这个四行仓库就是我们四百多人的坟墓,我们全都要战死在这里。我们中间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就要坚守阵地,和敌人拼死战斗到底!"

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从公共租界拍摄的燃烧中的四行仓库

第一天清晨,有关中国军队仍然在四行仓库保卫闸北的消息在上海传开,这个消息引起了中国童子军杨慧敏的关注,根据杨慧敏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的自述,凌晨四点她听到枪声的时候就沿着苏州河走,当时遇到的英军就告诉她,四行仓库里有中国守军要死守,可是她向上海商会求助对方并不肯相信。

这里可以衍生的故事太长,有心人可以查到很多相关的内容,当事人的自述采访都有太多,这场战争的底色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是什么。

杨慧敏穿越火线送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而后她以参加世界青年和平大会为名,出洋宣传,受到罗斯福和希特勒的召见,无数的访问与演讲诉说着四行孤军英雄们的故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号召力与国际影响力。

哪怕在战争当时,10 月 28 日早晨出版发行的《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中央日报》都采用了中央社 27 日的报道:" 闸北我军虽已于昨晨拂晓前大部安全撤退,但此非谓闸北已全无我军踪迹,盖我八十八师一营以上之忠勇将士八百余人,由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率领,尚在烈焰笼罩敌军四围中,以其最后一滴血,与最后一颗弹,向敌军索取应付之代价,正演出一幕惊天地泣鬼神可永垂青史而不朽之壮烈剧戏也。"

上海租界的外国报纸则提供了不一样的数据,《大美晚报》、《字林西报》、《上海泰晤士报》等先后有 150 人、800 人、200-250 人的不同说法。

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杨慧敏

故事的后续是经过了四个日夜,击退了日军六次围攻,日军约死 200 余人,孤军伤亡 37 人,余下通过新垃圾桥进入租界内的孤军营。

进入租界后的他们被马上缴械后被软禁近四年,原因是日本威胁,如果让他们离开就要入侵租界,于是英军将他们送到了当时公共租界西部意大利防区的胶州路的孤军营。

你问我什么是历史,这支离破碎,各国在黄土地上扬威,靠其他人的牺牲换来世界的那一丁点儿怜悯之心是历史。

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外白渡桥

这座桥,是用来连接深海和云端的,它也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也是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

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茅盾在《子夜》的开篇就提到 " 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 "

斯蒂芬 · 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拍出了外白渡桥上逃难的人群和过桥的日军,琼瑶笔下的陆依萍从外白渡桥跳下去过,香港电影《大城小事》开场就是黎明开车驶过钢架结构外白渡桥的镜头,李安的《色戒》中,外白渡桥是常客。

外白渡桥最割裂的时候,应该是 1886 年前后,那时候外滩北端的公共公园刚建成开放,临近公园的这座桥也被叫做花园桥,英文名 "The Garden Bridge" 一直沿用到现在,但当时,它也被叫做 " 乞丐桥 " 或 " 叹息桥 ",因为在这里可以见到那个时代最贫苦的人民。

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这座桥最早期的历史,可以聊到 1943 年上海以前,苏州河沿线地区因为距离上海县城比较远,经济也不太发达,交通主要只依靠闸北和靠近黄浦江处的几处渡口往返两岸,1943 年开埠之后,苏州河南北岸先后被辟为英租界和美租界,瞬时间,本来是城外郊野摇身一变逐渐成为市区。

1853 年小刀会起义爆发之后,大批民众从上海县城迁入了租界,当时的人口增加以及开埠以来快速发展的外贸经济促进了苏州河两岸的交通需求,建一座桥成为一种共识。

1855 年,原本在雍正年间建的闸桥垮塌,交通问题更加明显,于是 1956 年怡和洋行经理人查尔斯 · 韦尔斯、美国人爱德华 · R · 坎宁安,偕同宝顺洋行、兆丰洋行的 20 名英美商人,筹资 1.2 万银元成立苏州河桥梁公司,这是我国第一家从事桥梁建造的公司。

年底苏州河上第一座木桥的桥梁就造好了,纯木结构,长 137 米,宽 7 米,命名为 " 韦尔斯桥 "。

这座桥造得快,牟利性强,中间偷工减料自然是不用说了,而且为了快也几乎没有注重什么外观设计,六年不到韦尔斯桥的木质桥基就开始腐烂,桥面出现倾斜,但这一点也不影响韦尔斯因为这座桥赚翻了。

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 " 收取通行费意在收回当初的投资成本,因此定价为车辆和行人每次五文 ...... 这座桥只向付得起通行费的人们开放,因而为上海之公众所诟病 ",但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行费的金额并不是不变的,有记载当时华人过桥是一次一文,外国人是每次十五文,车辆另计。

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为了让在上海的外国人方便,每年向该公司缴纳一笔年费折合白银 1971 两,作为全体外国人的过桥费,但因为看上去对方不用缴纳过桥费了,这被当时的部分国人视为在华外国人的特权,十分不满。

后来 1863 年英美租界合并时,华人的过桥费从一文涨到了两文,不满继续升级,许多国人对这座桥发出了抵制和抗议行为,当时的旅沪粤商詹若就在山西路附近开设了 " 义渡 " 免费接送国人以示态度,再后来《申报》也加入了声讨行列,刊载了一封读者来信直指韦尔斯桥收费的行为。

不过,这个世界的规则总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产生,不知道如何能改变,韦尔斯和其公司只用一张 " 收费乃是经过上海道台的批准 " 的声明就可以抵挡住所有抗议,继续赚的盆满钵满。

直到桥自己都残破不堪了,工部局要求桥主进行维修,而桥梁公司无视工部局的命令,于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就由纳税人会议批准,决定在原韦尔斯桥以西建设一座新的木浮桥,预计 1873 年 9 月建成向公众开放。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前不久在南澳岛出岛时候经过的南澳大桥,这座桥的通行费是 90 块,是政府造的,但在它旁边不远处,就有李嘉诚当时为了造一座南澳岛通往潮汕的桥所在海里落的桩,甚至路过南澳大桥时,还能看到他为了造桥在海中间填的一座小岛。

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韦尔斯桥

1873 年 8 月 2 日,新桥落成通车,同年 10 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与苏州河桥梁公司达成协议买下了韦尔斯桥,并取消了过桥费,群众的抗议基本被平息,而后通行需求持续加大,工部局决定造一座新的桥梁,就改在韦尔斯桥的原址上。

旧桥拆,新桥落,新桥更大,长 110.3 米,宽 12.19 米,并在两边各预留了 2.13 米的人行道,耗资白银 12900 两,全部木料都从新加坡进口,用英镑来计算的话总计 1.25 万英镑。

1881 年这座桥大修了一次,主要为了修复人行道和路面,然后就到了 1886 年,我说这座桥最为割裂的时候,至于真的追溯外白渡桥的名字来源,争议蛮多的。

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 1873 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对原先木桥的称呼,对这个名字的说明最可以被接受的解释,是学者薛理勇在《外滩的历史和建筑》书中提到的 " 在一些情况下,汉语的内部和外部,指的是距离某一点的远或近的程度,这种用法至今仍旧可见于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桥即属于此类 "。

也就是,任何河流的上游被称为里,下游则是外,然后加上这座桥后来不用交过路费了,就 " 白渡 " 了。

到这里桥还是木的,直到 1905 年 3 月,外白渡桥上要通有轨电车,木的就无法通过荷载要求了,工部局当时决定拆木桥,建一座铁桥取而代之,当时很多上海著名的设计师都对争取设计这个方案跃跃欲试。

1907 年底大桥正式竣工,钢结构件由英国公司制造,建筑铭牌上标的名字是 " 花园桥 ",但不影响大多数从桥上走过的普通群众叫它一声外白渡桥。

每个看过上海电影镜头,或者在上海稍微逛过的人对它都不会陌生,林徽因对这里的江景描写道——

" 只见那里密布着一粒粒的小火,仿佛是一颗颗的星:有的是恒星,尽不动的站在那里,仿佛连身都不想转一个;有的是行星,在不停地、迟缓地向这个方向或者那个方向前进。那在前进的火的光是微弱的,而且行动得那样慢,仿佛是 6 月 18 夜的西湖的远处的湖面上的荷花灯,在随着微风轻移。"

它曾在战争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例如省略几千字淞沪会战中日军封锁桥面,用以拦截外白渡桥的交通,江面正值大暑天气,河道里垃圾散发着恶臭,恶臭与烈阳炙烤着这座城市,任何经过这座桥的中国人,都必须向日军脱帽行礼。

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经过外白渡桥的难民

现在这座桥的名字只有一个,叫外白渡桥,这里连接的,也再不是极端的两个世界,最多一头是繁华,一头是繁花。

我和保时捷 718 Cayman S 从这里轰鸣而过的时候,阳光贼好,有点雨过天晴的味道。

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北京东路和乍浦路桥

过了外白渡桥,北京东路这边就是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讲了深海,讲了桥梁,讲讲云端,也就完成了这个圈。

一个从北京过来的小孩一直觉得,用一个城市的名字给另一个城市的道路命名是一种很淳朴,又很透露出我们国家风格的方式,是骨子里透露出的某种人民大团结,所以走在这里我总有种回家了的亲切。

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这条路上开着这辆黄色小跑不要太吸睛,也不要太合适,毕竟北京东路上的建筑清一色和钱有关。

例如益丰洋行、中实银行大楼、浙江兴业银行大楼、四明银行大楼、中国垦业银行大楼、中一信托股份公司、盐业大楼、国华银行大楼等等,有的是前身,有的是现在仍然是,就不一一说明了,它们都属于北京东路,都属于这片云端,一直以来都是。

现在这里属于谁,我想,属于年轻的过路人,年迈的上海人,笑颜如花拍婚纱照的爱侣们。

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这段小旅程的终点定在了乍浦路桥,因为它毗邻外白渡桥,也被称为二白渡桥,历史没那么多,1873 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建的,原结构也是木桥,而后重新用钢筋水泥混凝土设计,在 1927 年竣工。

流过外白渡桥的苏州河水,也都在这里流淌而过,在苏州河两岸往来人们的足迹,也从未在这里停息。

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一路走来,今天只能感叹一句太繁华了,是小时候就在书中读到过的外滩风光,旖旎上海。

我开着跑车,路边有很多骑单车的,我们的脸都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

如果要说句实话,坐在保时捷 718 Cayman S 驾驶感十足的车里,享受着车窗外人们好奇的目光的我在想些什么,大约总结性发言就是:

不想煽情了,你去炮火轰过的地方看看弹孔,去被曾叫做叹息桥的地方看看车水马龙,就会明白这世上哪有什么神祇和上帝,就算有,也和怜悯之心没有半点关系,这世界就像一个游戏场,所谓好的现在,都是许多过去换来的。

所以我立志有天要真正开上这辆保时捷 718 Cayman S,不以试驾者的身份,从卷死我的同事开始。

我立志要开上保时捷,从卷死同事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贾潇雨,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3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