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

浮光掠影知识网SEO专员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

中国人的山水观(作者 罗兰)

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不是持着运动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健行和征服的“壮志”。现在我们也有了这风气。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地赞叹激赏之情,即使不得不越过穷山恶水,也并不以自己此举是一种“征服”。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

中国人对山的欣赏,是欣赏它林木森森的含蓄,和人迹罕至的空灵。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生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使人间桎梏得到解脱。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要“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

寒山子有诗形容他被认为隐入寒岩的实际境界是:

君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

人们不去体会他这首偈语般的诗,而误以为他真的隐入寒岩去了。于是,美国嬉皮起而仿效,结果无功而返。寒山子并没有去“征服”寒岩,他的“隐入寒岩”是“与君心不同”。所以你要问他“似我何由届”?那就是不懂得中国人所重视的“心境”了隐”是心的事,而不是实际行动的事。没有人能在“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的寒岩生存。寒山子只是不想让人知道他在人世间的某一个角落,避开扰攘纷争的纠缠而已。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

如果他真是能在寒岩生存,那他岂不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登山专家,可以去征服额非尔土峰而毫不费力了?但那又岂是中国诗哲所赞赏追求的境界?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

中国诗人都爱山,“五岳寻仙不辞远”,而他们的态度是谦和的,心情是轻松的,出发点是爱与诚服的。他们不觉得山有去“征服”的必要。除非你是像西方侵略者那样,要去别国的边境,偷偷插上一面属于他们自己的国旗。那便不是游山,也不是健行,而变成侵略与偷袭了。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

黄山

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到《庄子・秋水篇》,借河伯与海若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渔父篇”,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層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オ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最高境界的“玩水”,是像苏东坡《赤壁赋》里的玩法,是静观的。由观赏“澄江似练”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想像到自己可以“羽化而登仙。最后体悟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曾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用这种哲思来面对世界宇宙,则不会演变成杀伐黩武或破坏自然生态的可怕结局。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

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平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诗人李白好任侠,喜登山,却不曾听说他夸耀过自己“征服”了多少山头,而只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爱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甚至传说他醉后想向水中捞月而淹死,不曾听说他创了游过某条长河的纪录。他们饮酒是为了赋诗,游山是为了寻真,玩水是为了旷怀,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名登山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

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世界各国的画家,除日,韩等亚洲国家,受中国的影响,有专门的山水画家之外,西方国家井不以山水画作为一个画派。也说明了东西两方对世界的看法角度之不同。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多数山水画,在层峦叠之间,细看总有曲径通幽,所谓“已通樵径行还碍,似有人声近却无”。在润水之上,或有小桥可通山径,隐约可达茅屋一椽,想像当是隐者的居处。即使怪石嶙,仍有草木点缀其间。雪景则温柔如堆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王维的“雪石图”、燕肅“寒岩积雪图”,都只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五代人所绘“雪渔图”中的渔父,在水滨竹林间,冒雪瑟缩,画家却把他的衣服衬以彩笔着色,立刻使人感到塞中有暖,这渔父,不是无家可归,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诺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说明尽管文人雅士向往离群索居的隐逸生涯,却并不是真的厌恨人间。王维的《终南别业》,虽然“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但是仍然邀约好友“可以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这样的隐入山中,是十分感情的。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

你也许会说,那是因为写诗作画的人是文人的缘故,所以不以攀登高山去强调勇气与体力。不过,如果你细读中国各式武侠小说,其中却更不乏山中的高人隐土、武林的大侠。他们隐居山林,志节高蹈,是武人中的智者,其生活情调典雅悠闲,是中国人对使客最崇仰的一项因素。武人也不匹夫之勇。武侠小说中之逞强斗力的角色都是配角。在中国武人心中,大自然也是宗师,而不是要求征服的对象。中国武术招式常采取动物的动作,也是以自然为宗师之一例。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观》(深度旅游美文))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fgly.cn/archives/9961.html)即可。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9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