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池塘暮(自主招生面试考题不兼容源自信息不对称)

四川小唐

6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自主招生和圆梦计划的面试测试。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参加自主招生和圆梦计划面试的考生有800多人,面试中考生不能透露个人信息。面试题目五花八门,有家长质疑“考实验”、“逛博物馆”面试环节对农村考生不公,招办人员现场作了解释。(6月15日《北京青年报》)

在部分农村,当地没有条件做实验,孩子们更逛不了博物馆,倘若将“考实验”、“逛博物馆”纳入高校自主招生面试题本,农村孩子回答起来着实有些吃力,家长质疑也情有可原。好在招生单位及时答复解释,“实践环节的考评占学生总成绩的10%,录取时酌情考虑生源地的现实情况,不会影响总成绩。此外,他们承诺明年命题时会注意考题的兼容性,会兼顾各地不同的条件。”让家长们稍稍宽心。

但在类似的一些考试中,家长考生对试题的吐槽却不曾停歇,考题无法兼顾农村城市考生,现实的不同、环境的迥异,让试卷上的陌生成了城里孩子和乡下娃无法作答的百味人生。最近网络热议的“高速路上打电话”作文题,一位陕西阎良的农村学生写信自曝家事,痛斥自己“看到材料后,不知道如何提笔写信”。只因自己“走过的路只有乡间小道,最好的路也只是镇里的马路”,而他的父亲,“一个一辈子只和土地打交道的质朴农民,他怎么会有车呢?”考试命题“城市化”,忽略农村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击中的是整个社会的痛点。

之所以试题的差异令家长和考生深恶痛绝,其根源还在于城乡发展差异,教育资源悬殊。当然,必须正视的一点是,即使城市农村教育资源、社会环境、生活条件有所不同,但考题所暴露的命题不兼容,实则是信息和资源的不对称。因为,硬件资源不一所导致的不公在逐步改善,试题出题者可以规避这样的不公平。试想一下,难道城市学生占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就一定会站在考试天平渔利的一端?

答案是否定的。曾经武汉的一道中考语文试题引起城里老师和孩子的质疑,在一篇名为《萧萧池塘暮》的文章中,作者怀念“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栩栩如生的农村生活,城里孩子显然没有农村孩子更加熟悉,字里行间的情感只能农村孩子们达成共鸣。

其实,大可不必动辙就把一道考题上升到“教育不公平”的高度,当城里孩子分不清小麦和韭菜之时,我们是不是又在反过来指摘呢?教育不公平是个老生常谈而又关乎民生的话题,教育部门已经做了不少的努力,诸如深圳校长教师交换轮岗制都是有益的尝试。真正让考试试题能在城市学生和农村孩子之间游刃有余,找到平衡点,出题者就要少踩一些“信息不对称”的雷区,用一套“对称且兼容”的试题,才考得出所有孩子的真才实学。

文章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浮光掠影知识网(fgly.cn)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https://fgly.cn/archives/45361.html)即可。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9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