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生理奥妙(段涵方学长分享:通过人体生理了解药理及病理 | 古道中医·精研)

爱生活的丸子
通过人体生理了解药理及病理 | 古道中医·精研

原创 为无学堂 为无学堂

段涵方学长分享:通过人体生理了解药理及病理 | 古道中医·精研

我来举个例子:比如说甘温,甘入脾,牵动脾与胃之小循环,它又性温,温性则决定在这个循环他是升的,所以就是胃就移燥于脾,增添脾胃小循环中之原力,提高脾宫的温度,促助脾宫之运化。黄芪就是这样的。那么甘寒呢?也是牵动胃与脾的小循环,寒性就决定要降低固护脾胃的循环状态,脾为湿气之升,胃为湿气之降,那么它 就是降脾湿于胃腑,增加小循环中的原液,而收敛小循环的速度,比如说人参,对不对。如果是平的呢?则可以调节平和循环之阴阳,比如说葛根,力在太阳阳明之间,移脾气而充胃液,无形带动有形,不是仅仅增加了脾胃小循环中的原液,而是平衡了脾胃小循环原力原液之比例。

小循环说完了,这是脏与腑之间的联系,他们是靠原力原液本身的特性所牵连的,但这只是原力原液的第一个层次,也就是原力原液的性

气血在脏腑的传递状态

中循环

到了中循环的时候,只靠这个来理解就不够了。当腑将药物化精为气传递到五脏中,五脏之间本身是按照五行相生的状态升降传递能量的,这是脏与脏之间功能的牵连,也就是中循环,形象一点就是三焦气化。我把它分为三地。宣散之地,运化之地,收纳之地。顺生的状态是由阴而入阳,由收纳而运化,运化而后发散的,是按五行顺生传递的。理解这个每个脏的功能大家都要熟悉。宣散之地是心肺,功力在表;运化之地为脾胃,功力在半表半里;收纳之地为肝肾,功力在里。

段涵方学长分享:通过人体生理了解药理及病理 | 古道中医·精研

医圣张仲景对这由表到里的身体升降循环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框架,就是六经辩证。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用三阴三阳来表达阴气阳气之传递变化,这也就是大循环的变化。

老师注解中,经常会出现至阴之地,入血分之域这样的表述,比如说黄连,至阴之地是腹部,在看黄连的条文,就有治肠澼腹痛妇人阴中肿痛的条文。腹部是什么器官呢?是肝脾,是生血藏血的地方,所以黄连苦寒,苦寒则降心热于小肠,中循环则收纳心血归于肝,是为收降,降之极致,那就可以入血分之域。

那么有至阴就有至阳,至阴是藏血的,至阳是藏气的。至阴之地在于腹,至阳之地在于背。也就是太阳膀胱经的位置,所以当我们说走辛温至极致则至太阳之地,太阳由此能行,上之水气经太阳而至膀胱,比如说附子,即是此理。

段涵方学长分享:通过人体生理了解药理及病理 | 古道中医·精研

后世叶天士又创立了由表到里的新的框架,就是卫气营血辩证。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这也是一种大循环的框架。

要想完全理解大循环,那就需要对于人体病理的诊断和中医四诊有深刻的经验与认识,我在这方面是完全不足的,所以这个大循环我就是立了个框架,细说是做不到的,这只有老师才能讲的。

段涵方学长分享:通过人体生理了解药理及病理 | 古道中医·精研

三大循环

环环相扣

由此小循环牵动中循环,中循环牵动大循环,环环相扣,又层层不同。

看老师解药,有时用三焦气化,有些时候用营气卫血,当我们知道三大循环的不同之处之后,也就能理解老师所说的是在哪个层次了。

同是苦寒的药,有些在小循环的层面,比如说丹参,连翘,力在于小肠。有时在中循环的层面,黄连、黄柏、枸杞、柴胡。那么只要你的脑袋里有人体三大循环的画面感,你就会知道药物的力作用于哪个地方,比如说三黄,黄连黄柏黄芩,他们的区别在哪。或者说大黄,它通便泄下的药,那么在看味苦性寒,就是降泄心热下移于小肠,力在心与小肠的小循环,但小循环中也有不同,比如说丹参,丹参是味苦微寒,也是移心热下移于小肠,他们区别在哪?就在于一个微字,寒性沉降,微则力不重,移心热下而能补促小肠的蠕动,故而能补。但大黄的力就比它大了很多,不微则过,加强了其泄下之力,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辨药之原力原液的框架

求药物之原力,先闻其气。气弥漫而久不散的,即性阳。气刺激而亦散的,即性阴。

再看质地,质地干硬的性阳,质地湿润的性阴,色素丰富的性阴,色素轻微的性阳。

气厚则入阴,气薄则入阳,气清则入阳,气浊则入阴,温热为阳,寒凉为阴。

求药物之原液,先嚼其味,味无刺激性的为阳,味有刺激性的为阴。

味厚则入阴,味薄则入阳,味清则入阳,味浊则入阴,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

三大循环与原力原液的性量质,本身也是根据老师的生理与药理为了方便理解所归类的一种框架,但这也只是框架,是死的不是活的,只是你的脑中要行成多个循环的画面感,这些画面你可以随时切换,然后帮助理解,如果只是定死了一种模式,比如说由小肠到心肺心肺到周身,这只是营卫反注的状态而已,如果定死了就是这样。那就会非常难以理解老师的逻辑,这也是我目前格了20味药的体悟,暂且这个框架还能诠释,但这个框架还是在不断的打破的,就在昨天晚上又打破了一次,这个只是个雏形而已。所以我才知道一个体系的建立有多难,老师肯定是格了几百味药,他的体系才大成的,所以我就分享这点对于老师的理解,给师兄师姐们提供一个角度,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感谢老师的教诲,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 胡师曰/

这就是让大家格药的真正目的。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思考,活泼灵思,才能全然于生理画面于心中。做不到这一点,医道难精矣。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经典经方学堂,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2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