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难”区分的2座城市

发布时间: 旅游常识 31

2017高考全国2卷地理解析

周欣:各位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看2017年新课标二卷的地理解析,我是今天的主讲老师周欣。首先第一个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部分考题的内容的选取导向比较明确,会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36大题考察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坦桑尼亚投资建设剑麻农场的材料,我们之前说过很多的热点,比如说一带一路,比如说高铁走出去。按照这种取材的内容,给我们展现了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或者说我们在国际社会上充当这样的角色。这是第一个。第二个问题我们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比如说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察,增强基础性。这部分我们会发现这套二卷延续了去年的风格,2016年的二卷也是非常重视对主干知识或者基础知识的考察,无论是选择还是综合题的某一些问,其实可以在教材里面找到原文或者找到答案出处。第二部分应该是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性,比如说选修题部分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点,旅游地点,比如说考察了茶马古代,让你带一些什么东西或者注意事项。第三部分应该是坚持改革的方向,我们主要考察的主干知识首先第一个体现了学科素养的立意,比如说选择题的一到三题,以我们说的习惯上长江为界,先江苏分为苏南和苏北,这样一个背景材料对我们注重考察。第二就是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所以我们的选材或者说背景知识,或者说这些内容都跟生活比较贴近。

题目: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接下来看一下选择题逐题解析的部分。选择题第一组题,考察的是区域地理的东西,首先第一个他考察区域的划分,目前在洪泽湖以东的地区,秦岭淮河这一带,讲这个区域的时候划分,一定会有一定的依据,所以这道题我们通过读题可以发现A选项无划分的指标依据,很明显不对,我们划分任何一个地方的区域应该都会有一定的指标,只不过这个指标到底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概念。我们都知道比如经常会说一些比较绝对的,可能一些行政区划的线、国界、领土问题,应该是比较绝对的。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相对的区位,比如说几百毫米等相水量,应该有过渡性质。大家可以看到淮河应该在这个位置,所以看到淮河在这个位置的时候我们来看到对于东边的这一块,应该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指向的,所以这道题可以看一下选项,A选项没有划分的指标的依据很明显是不对的。首先刚刚已经说过了在整个区域的话,东部区域应该是没有自然的标志或者说有一个河道之类的,因为我们讲秦岭淮河应该是特别重要的地理的分界线,这个地方会有不同的自然特色,也有不同的人文特色。所以这道题最合适的目前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图也好,根据题目的文字信息的理解,或是我们对这个知识的理解,这个区域没有对应的自然标志。所以这道题答案应该选择C。D选项两侧地理差异比较显著,在过度地带这种自然地理的差异,或者说人文,或者说社会经济地理的差异应该比较小,所以D选项不对,答案应该选C。

展开全文

题目:

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阻隔作用

第二题,说习惯上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的什么,这道题有一些难度,因为我们审题的时候材料里面仅仅只给了说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个部分,也就是意味着长江以南的部分叫苏南,长江以北的部分叫苏北,这两个地方到底体现了什么呢?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的什么东西,我们必修三的教材上有一句这样的话,在长江流域开发的早期,这个地方的水系会阻碍让的交流和交往,会使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产生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称之为苏南和苏北呢,原因是因为它们之间肯定相互联系,区域的特征,相互的联系。而与此同时因为河流是有阻隔作用的,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选择D。

题目:

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

看第三题,难度可能并没有那么大,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你解题的时候需要注意时间就可以了。比如说给大家举个例子,首先第一部分前面在强调一个区域的背景,19世纪的50年代淮河自哪个地方向哪个地方入海,1968年之后南京长江大桥,这很明显是交通的改善,我们第二题的时候说过了,因为稠密的水系可能会阻碍人的交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自1999年江苏的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什么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原先不利条件现在转换为有利条件了,所以进入21世纪之后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就是交通,因为材料里面一直说这个地方有南京长江大桥,之后又有多座长江大桥,也就意味着长江这个地方修大桥,其实对于苏南和苏北的经济差异,经济交往应该是更加的密切了。这是第一组题,当然第一组题考完之后有很多同学反馈,说难度比较大,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我们在重点地理考察的时候,因为课标卷的特色是材料和图形居多,所以我们实际上应该在读材料和读图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回归,也就是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各位很有必要去仔细的把教材好好读一遍,包括36大题,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是从教材里面出来的,这是选择题的第一组题。

题目: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2)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4~5题。

4. 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时

A. 冰雪路面B. 湿滑路面C. 松软路面D. 干燥路面

第二组题,这组题是以一个汽车轮胎的测试为区域背景地理考察的,所以很明显对于世界区域地理的考察,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更主要的,第一个部分应该是定位。如果你定位准确了,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人文环境特征应该就已经很突出了,根据选项排除就OK。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厂,最佳的测试期应该是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在这个地方说为推测轮胎提供的路面是什么,这个地方给出了北纬68和70,相当高,而我们又根据世界区域地理定位的话,可以发现这个气候应该是温带大陆行气候,或者有一定的海洋性的特征。所以这个地方的整体的区域特征纬度比较高,可能海洋性特征比较明显,这个地方降水应该会比较多。对于11月到次年4月冬季比较寒冷,降水应该变成降雪,所以最合适的轮胎的测试应该是冰雪路面,答案应该选A。所以这道题做的时候完全根据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或者根据地方的社会经济环境都是可以推出来的。这是我们的第四题。

题目:

5.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接下来第五题,注意审题,很多同学做错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审题,最佳的测试期内,这道题考察的就是地球运动。我们说过了全国卷自2010年新课标改革之后,考察地球运动的题特别少,而这道题回归,比较像单独命题或者自主命题的省市,比如北京、天津,考察地球运动,一些比较综合的点。比如A说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来,日出日落的方位,我们可以看到方位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而次年4月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3月21日的前后,也就是春分日。之前说过了在11月到3月21日前后这段时间,太阳应该从东南方向升起来,3月21日到4月时间段,太阳应该从东北方向升起来。所以我们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判断就OK了。第二点,在选择题里面这种比较绝对的词语,全部、都、均、每天这种,选项的时候一般要注意,一般做区分,大部分的情况下这种选项应该以偏盖全的,有些日子只能在夜间测试,我去测试的时候我一定会选择在白天或者夜晚,这个问题其实大家可以发现,这个地方纬度本身就比较高,所以你应该选择在白天测试更合适,为什么只能在夜间呢?原因是因为纬度比较高,所以这个地方会出现极夜的现象,所以只能选择在这个夜晚的时候,夜间的时候进行测试,所以这道题答案应该选B。C选项经常遭受东方寒潮的侵袭,这个地方的区域特色虽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可是海洋性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他说经常遭受到东方寒潮的影响不准确。各位一定要注意东方寒潮是在亚洲部分,而影响欧洲部分的影响特别小,所以C不准确。D说白昼的时长的差值小于12小时,这个地方有极夜现象,4月初的时间段昼长夜短,意味着昼长大于12小时,最大差异应该是大于12时的。说这组题对自然地理的考察特别的详细,包括对地球运动的考察细节特别的突出,所以各位复习的时候我们注重主干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细节的把控。无论是读题的细节还是自己知识的细节一定要特别的注意。

题目: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学&科网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 用水便利B. 土壤肥沃C. 地势平坦D. 植被缺失

接下来看第三组选择题,延续了新课标一贯的风格,纯文字的阅读,从文字阅读里面来选出正确的答案。我们看到这组题说热带沙漠的尼罗河的泛滥区,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古埃及的繁荣,从上游带来了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叫做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是从上游来的,与上游来水和周边植物的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影响特别大。我们看到这道题很明显很多同学一定会选B,因为各位去看,这个材料里边说它是一个肥沃的土壤,可是各位再仔细看这道题,我带着大家好好读一下,热带地区原始的耕作方式多为刀耕火种,这个地方最早用的就是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出现之前,假设这个地方是一些热带雨林,我需要种东西就需要砍树,然后一把火烧了,这些灰烬会变成土壤。这道题就是说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刀耕火种的方式,所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制备的缺失,这道题难度比较大,答案选D。做这道题的时候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应该是仔细的去研读材料,其实不仅仅是材料,主要还有题干的信息,原因是我们的惯性思维是这样的,有肥沃的土壤,这是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或者光照比较充足,这道题问的是可以直接耕种,我不需要把树砍了再一把火烧了,原因是这个地方没有植被,这是第六题。

题目:

7.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B.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第七题,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我们都知道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尼罗河的补给应该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它要是在热带草原气候区的话,它的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还是不均匀?应该是不均匀的。所以在这个部分它的降水应该季节性比较强,所以C和D就排除了。我们说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比较大,如果降水比较小的话,不可能会带来这些沉积物,或者带来这些类似土壤的沉积物。所以在这个地方各位一定要注意,降水的季节应该比较强,年降水量应该是比较大的。所以第七题答案选择A。这是第七题的部分。

题目:

8.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 热带雨林气候区B. 地中海气候区

C. 热带草原气候区D. 热带季风气候区

第八题,一定要看清楚题干里面有一定的信息告诉你,首先第一个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叫做周围区域。这道题我不管,其实很明显有考察一定的历史的背景,然后用于地理题上面。但是各位可以看到周边区域,大家想想热带沙漠分布的周边区域在非洲,上面应该是地中海气候,接下来引入植物的省长期必须与尼罗河的泛滥区的耕作期是一致的,各位看好了,这个地方有一个词叫必须,什么叫做必须?必须的话也就意味着只能引入这个东西,与它一致,什么时候种就什么时候种,每年六月到十月泛滥,各位想想,你如果是尼罗河地区的农民,你种东西在六月之前还是十月后?很明显是泛滥之后,所以你收东西应该在六月之前,也就意味着我们在这个地方其实有点类似于应该是冬季种植。那冬季种植的话各位来看这个选项,我们刚刚说过了周边地区要么热带草原,要么就是上面的地中海气候,所以应该在冬季种植的话,哪个地方冬季可能比较好种植?热带草原气候区是明显的干湿季节,干季的地方没办法种东西,因为缺水。地中海就可以了,同时还有降水,所以这道题最有可能的答案应该是B。如果各位对埃及的历史比较了解的话你会发现,埃及这个地方从古至今种的农作物有柑橘、葡萄、无花果、椰果,可以直接看一下埃及特产里面一定会有无花果,就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的农作物,所以这道题应该选B。

题目:

洪纪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接下来看最后一组题,同样还是一幅比较大的图。这道题考察的是地质的作用,说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的地区后,为什么要说这些点呢?首先这个地方一定要有水,河流和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的地区后坡度减少,重点问题在于有水,所以第九题贺兰山东麓分布的原因是因为东坡,为什么在贺兰山的东坡而不在西坡,我们刚才说你需要的条件是河流和平坦地区,这个地方最主要的原因为什么在东坡,你会发现它的河流应该都在东坡,所以答案应该是C。河流和沟谷众多,这应该是个前提条件,在这个地方有河流和沟谷,所以有洪积扇的分布,而在西坡是没有的。与此同时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出,这个位置有低山区,中高山,出山口之后进入到平坦区,由中高山进入到低山区。

题目: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烁石较小的主要原因的

1.降水较少2.山地相对高度较小3.河流较长4.风化物粒径较小

A.1.2B.2.3C.3.4D.1.4

第十题,与其他的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历时较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来看看除甲地的其余的都是历时为主,应该是颗粒物比较大,比较大的话说明从山间出来的时候可能没有经过长时间在河流里面相互的摩擦或者磨损,所以流水的作用可能没有那么强的情况下沉积了。从图上可以验证,首先第一个甲地的河流比较长,其实很简单,如果河流比较长话,这个石头在河里面磨损的时间应该比较长,那颗粒物就比较小,所以第十题这个地方一定河流较长是需要选到的,所以第三个一定要选到。二跟四,二是山地相对高度比较小,四是风化物粒径比较小,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地方最主要是风化作用还是流水作用?最主要的问题应该是流水作用,因为风化作用对于整个区域都是差不多,图中可以看出来甲区域基本上都是低山区,没有高山区的部分,所以这道题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二和三,B选项。这是第十题。

题目: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看第十一题,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原因,只有甲地颗粒物比较少的,土壤比较深厚的地方,所以因为粒石颗粒物比较大,而甲地比较少,推出来应该是土层浅薄,答案选B。

所以我们来重新看一下这个选择题的部分,无论是从第一组题还是最后一组题,首先你需要对材料有一个很认真的阅读,其实你做题的时候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抛弃我之前所学过的东西,就单纯从题里面来理解,你必须要有一定的区域的背景,不然我们学地理干什么。有了基础知识之后,再通过材料的研读,在短期内应该可以把这些题又快又漂亮的完成。所以其实对于今年的二卷,很多同学或者说网上叫苦连篇,说难度比较大一些。各位可以发现,当我们真正来讲解的时候你沉下心慢慢来理解这些题的时候,你发现这些题的难度并没有想象那么大,当然这里面一定会有一些难题,因为高考毕竟是一个有区分度的考试,这是选择题的部分。

中国“最难”区分的2座城市

题目: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 ,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图6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8分)

(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分)

(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6分)

接下来看大题,我快速的给大家过一下知识的考点,包括答题需要注意的点。36题大家可以看到,不知道各位在考场上的时候什么心情,各个版本教材交叉的部分都有这些东西,山西省能源的介绍。第一题各位可以看到,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比较小、数量比较多的存在的条件。各位想想企业规模比较小,数量比较多,材料里面有时间点,20世纪90年代,时间很重要。你要考虑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区位因素有没有发生改变,第二个问题你看到这个时间可能我们的认知或者时间应该有一个过程,你后面做的事情一般是对前面所做事情的弥补。大家看到1998年的时候有1000余家小的焦化企业,焦化这个东西很明显以煤炭为基础,所以地方首先有原料,原料比较充足,前面告诉你了山西省焦煤资源比较丰富,为什么是小型企业?比如说我给你100万和给你1000万,100万很明显投资小企业。所以小型企业投资应该比较少,并且与此同时因为这个地方特别多的话,他们之间相互的内部的交易成本,比如说运输这些费用应该会比较小,与此同时大家特别需要注意的话,我们在答这种人文地理的题的时候,或者我们分析这个地方社会经济条件的时候,一定别忘了一点叫做市场,市场很重要,因为我们的钢铁工业需求比较旺盛,所以这个地方一定会产生这些东西。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你这个地方有这个需求,所以我才会有这些小型的企业。与此同时大家可以看到随着国家相关预测和法规的实施,各位想想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会不会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实不太能去考虑到。所以这个地方需要各位稍微注意一下,这个地方可能有一个当地政府,因为你发现这个地方有利可图,所以我会对企业进行支持,或者有政策的倾斜。可是到了后期才发现这件事情不能这样做,因为可能会有问题,会有环境污染的问题。这是第一问。

接下来第二问,20世纪90年代产业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产业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污染为什么会比较严重?如果你的这个企业规模比较小的话,你各方面资金、技术、环保的意识,包括监管肯定都不到位,所以我的环境的污染应该会比较明显,与此同时大家知道我的技术如果跟不上的话,排放的污染物也会比较多,所以这点应该是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所以这道题我不多说,就是生产过程中污染比较严重,所以各位需要注意的是读题的时候一定要圈住关键词,生产的过程特别重要。

第三问,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的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那时候是小型的焦化厂,应该用什么运?特别的小,然后分散,分布比较广泛,哪个地方都有,有1800余家,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应该是公路运输,你公路运输的方式无论是在装货的环节还是运输途中,以及最后卸货都有环境的污染。为什么公路运输?因为相隔比较近,运输量可能比较大,比较灵活,所以这是第三问

接下来第四问,这个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后,再生产过程中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各位想想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应该是技术问题,或者说设备问题。如果说这个技术或者设备能达标的话,就减轻污染了。那么在运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换用别的交通运输方式,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的话,我们其实可以稍微注意一点,我可以做一些遮挡,就是用一些布盖一些运输的煤炭。

题目:

中国“最难”区分的2座城市

37.圆度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分)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3)有人提议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接下来看一下37题,37题的部分其实考点相对而言考试的内容,或者说这个材料,还是比较贴近于生活的。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纪录片,或者看探索发现,如果你看过的话这道题的背景应该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首先第一个,分析目前在封冻的时候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原因,首先是很宽,第二是很深,两岸都是山地,这是自然的山地,如果在白令海峡的两侧都是山地风一定特别的大,全国卷已经反复考察过了,这个地方只不过是隐形的考察。所以这道题的自然原因,从整体角度去考虑就OK。还有包括这个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比较高,应该比较寒冷,这是第一问。

第二问,推测冰期全盛时期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冰后期温度上升了,海平面升高,所以白令海峡形成。很明显要选择夏天过,首先是昼比较长,夏天气候比较温暖,所以这个地方的食物比较多。所以这道题可能难度会有一点大,有的同学可能思考的方向和角度有些偏,他可能觉得这个地方冬季过比较方便,因为他觉得冬季的地方有冰,第四纪冰川全盛期,全球都属于冰期的范围内,这道题最主要的应该是夏季。

接下来我们接着看第三问,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修建跨海大桥,由于成本很高的原因,大家想想为什么会修建成本高?第一问说这个地方难以跨越,因为有了这些自然环境的问题,很明显就难以跨越,所以修桥也不具备这个条件。来写这些原因的时候首先第一,可以从自然的角度来考虑,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还可以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社会经济的话比如说包括资金、包括技术,甚至包括用料,因为这个地方的海冰比较多,海水的盐度等等的问题,包括这个地方的风力比较大,用料应该是特别的讲究,所以很明显是不太能修建的。这道题考察这个交通工程的建设,我们从自然环境整体的角度分析,无论是所遇到的困难还是说我在修建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各位这样分析就OK,这是综合题的部分。

可以看到综合题的部分首先第一个必须要回归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答题思路。第二,包括这四小问,一些比较常规的问法,我觉得对各位的审题的难度应该不会太大的。所以各位好好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题目: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茶花古道是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该商道分布在滇、川、藏等地区,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计划沿茶马古道,靠站徒步古道游,体验马帮文化。

从文化题眼角度,之处他们赢做的前期准备。

接下来看选修有两个,首先第一个是旅游地理,很明显以茶马古道,对于全国卷旅游的考察选修,原来的选修包括了自然灾害的内容,现在把自然灾害去掉了,好像自然灾害这个地方不重要,其实不是这样的,你学自然灾害的时候是不是跟自然地理紧密相关的,紧密相关的话也就意味着自然灾害没有必要单独拿出来,在自然地理里面统一讲完就可以了,所以自然地理的地位应该是提高的,这是其一。第二,大家看到旅游地理的角度,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成熟,比如曾经考过你去南极这个地方需要准备什么东西,这道题从文言体验的角度,各位在学旅游地理的时候,肯定讲过一个东西,你如果想去体验历史文化景观的话,你需要做一些功课的,这个地方有什么文化内涵,这里面有一些什么传统文化的东西,当然这东西也跟我们的热点,我们重视传统文化这些东西应该是相关的。所以这道题首先你需要了解它的历史,查找相关信息,与此同时在旅行当中前期的准备你要规划好线路,高考之后肯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外出旅游,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并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题目: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图8).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仍共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陵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最后一道题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其实问的是这个地方的景观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好处,大家可以看到采用人工种植和自然恢复等方式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自己恢复的更好一些。各位可以想想,为什么自然恢复的更好一些,大家可以看,自然恢复的这种植被应该更茂密,或者植物的多样性更多一些,因为人工种植肯定是单一的,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对于自然恢复的这些景观或者这些植被,都比人工种植更好一些。

这是我们整个全国二卷甲卷的内容,给2018年的高考生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就是回归教材,我刚刚说过去年二卷的36题和和今年的都在考察教材上的内容。第二,做题的时候注意时间,不是说你做选择题需要花多少时间,这个时间一定是题目当中的关键信息,解题的关键点。那今天的二卷的解析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篇由新东方在线、北京优能中学、北京优能1对1、东方优播联合解析

小萌萌旅游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