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协杨再春书法好在哪里?

青青

杨再春老师一直是我辈初学书法时的偶像,那个时候硬笔方面是庞中华,毛笔方面就是杨再春老师了,可能是八九十年代最受媒体重视的书家之一了。而且杨老师也是中国书法协会的创办人之一,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年轻的时候看杨老师的书法,特别是行草书,我是非常喜欢的。作为一般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我那个时候也不懂那么多的书法理论知识,就是觉得杨老师的行草书很有一种豪气,这是一种很直观的感觉。后来知道杨老师原来是体育专业的,心想怪不得呢,这在过去就是武将的字了,看看岳飞的书法就知道了,有很多相同点,就是在气势上。

后来,由于杨老师年岁大了,各路书家层出不穷,杨老师也就渐渐淡出媒体的视野了,现在的年轻书友知道杨老师的可能真的不是很多了吧。

杨老师的书法好在哪里呢?

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杨再春老师的书法有很深地传统书法根底,可以说诸体皆能,他的强项是魏碑和行草书。通过杨老师的简历我们也知道,他曾师从郑诵先先生,对魏碑下过苦功夫。而他的行书主要以二王和宋人行书为师法对象,因此行草书中多有宋人笔意。

从上面这幅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行书的结字、体势很有米芾的影子,而用笔很多地方则是魏碑的笔法,特别是《张猛龙碑》的影子,而且还用到了章草的波磔的挑法。所以杨老师的书法作品,从技法上来说对传统的继承内容是很丰富的。

将魏碑带入行草书好像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流行趋势,例如同时代的周慧珺先生也是将魏碑和宋人米芾的风格进行了很好地融合。这也是一种创新吧,杨老师也是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例如上面这幅作品,在行书中融入了《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的风格,很有新意。

另外就是,杨再春老师敢于打破一般的结字规律,对一些字进行了大胆地、夸张地变形处理,但整体章法、谋篇却还是非常沉稳。例如上面这幅对联中特别是“风”字的处理,可谓是大胆,故意空出一大片的留白,这幅作品线条苍劲有力,布局计白当黑非常有特点。

大胆说说不同的意见

网上有一部分人说杨老师的书法是江湖体,这一点我是绝对反对的,因为江湖体是指的没有书法继承的自由体,而杨老师的书法是有很深厚的传统书法根底的。

但是,我现在再看杨老师的书法,确实没有年轻时感觉那么好了,觉得杨老师的书法有一点“俗气”,后来想了想,原因大概有两点。

第一,杨老师的书法,过于“匠心”了,这主要表现在他对结字的变形、夸大、以及章法布局的刻意谋划方面。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除了笔墨线条之外,还有书家的抒情、学识和修养的体现。作品中用笔、结字、布局需要用心,但这种应该是在无意与有意之间。过于刻意就失去了书法的那种率性、自然的韵味。

杨老师的很多书法作品中,故意变形字的长短、胖瘦来营造布局上的变化,这种变形一旦多的话,就有点丑怪了。

上图中是明代著名书家张弼的一幅狂草作品,他的风格就是有意夸大、变形字的大小比例,来塑造整体上的视觉冲击,而后世对他的评价是“好到极处,俗到极处”。

第二,学杨老师的人太多了,因此市面上也充斥着不少良莠不齐的“假杨再春书法”,而这些山寨版的作品,因为只是模仿杨老师书法的外形,徒具其表。

很多人学杨再春老师的书法,不是学杨老师的书法之路,而是只学会了对汉字的变形、夸张、搞怪等等,因此当时有一大批人都写这样的字,因此俗不可耐,这是原因之一。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拙见,关于这个问题,各位书友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我们以书论书,不带个人攻击哦。

我是翰墨今香,我只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感恩有你。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许敬宗,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74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