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胖子打一城市名(丑化中国形象的拙劣伎俩该收手了)

青青

作者:陆玄同

最近,Netflix推出了一部原创韩国电影《夜叉》,将故事的发生地选择在了中国沈阳。影片不仅将沈阳刻画成了中日韩朝等国间谍的聚集地,此外还在城市环境、市民形象等方面予以丑化。无独有偶,此前的美剧《硅谷》中就用同样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英文蹩脚、形象邋遢、爱占便宜、喜欢开粗俗玩笑的中国人。这些刻意扭曲中国形象的作品是对我们的抹黑和造谣,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这些引发争议的影视作品指向性很明确,打着审美自由的幌子,行丑化国人之实。这种拙劣伎俩,源于西方及其追随者一贯的傲慢与偏见,其在影视等文化艺术领域尤为明显。以偏概全却自诩为美,实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大家批判的也并不是小眯缝眼,而是将这种有着特殊含义的形象扶持为审美正统,强加给国人。有反击者言国人“玻璃心”“不自信”,实则是混淆自信的内涵。自信是文化熏陶的结果,是对民族尊严和国民审美的自觉维护。对这种假借审美之名,行丑化中国形象的行径,必须毫不犹豫抵制才是自信。而唯唯诺诺正是不自信的表现,很容易沉沦在这种持续输出的审美偏见中。况且,诉诸网络的种种抹黑乱象,已然超脱自然审美范畴,不过是刻意表达下的张皇其事。

近几年,不管是《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蕴含东方美学的浪漫佳作,还是《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塑造生动饱满英雄形象的优秀作品,都指向了多元化的审美,也展示了奋斗、昂扬的中国人群像。中国之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已然愈加深入人心,所以,人们对无处不在的丑化才更加敏感、憎恶,才对西方审美对中国美学强行污染有诸多愤慨。文化的浸润并非一朝一夕,自觉抵制这种文化侵袭是一种态度,不断深耕我们的文化,向世界传递更多精品影视艺术作品,也是一种态度。那些拿跟稻草当拐杖,以为自己掌握的审美话语权,就“指鹿为马”,混淆是非的,何其心虚!正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那些美到窒息的镜头与画面,那些科技与传统相融合的诗意表达,才是中国美的正确打开方式。

西方及其追随者,不断在流行媒体中强调华人群体刻板印象的行为,把当代中国人“塑造”成贫穷、落后、丑陋、与时代脱节的形象,不过是为西方正在衰败的“种族优越感”和“文化先进性”强行涂脂抹粉。之所以一些人哈韩哈日,仰拜西方,就是其骨子里没有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形成认同感,总觉得我们的文化低人一等。反过来想想,放眼世界,还有那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一样,依靠绵延醇厚的文化输出,固本培元、推陈出新,一次次闯过难关,度过劫难,傲然世界呢?比传统,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而其追随的“资本胖子”,不过百余年,还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过嘴尖皮厚腹中空罢了,

什么是美?美是自然的,令人赏心悦目的。那些刻意修饰的,甚至需要单独创造一套逻辑和文化去解释的,与美远甚。对中国的抹黑也好,误读也罢,与其说这是审美观上的冲突,毋宁说是价值观上的冲突。而丑化中国恰恰是他们自卑且心虚的一种表现,但凡强者,何须以抹黑取胜?今天的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就是因为很多人还有“软骨病”。但在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强大的中国面前,在足够精彩、足够独立的文化面前,抹黑中国,都不过是一场场闹剧罢了。(陆玄同)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李为民,不代表浮光掠影知识网 - 专注有价值知识的生活内容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12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